第208章:阳谋的较量
海州市委常委会的余波,并未随着会议的结束而散去。恰恰相反,那场关于教育均衡化改革的激烈交锋,如同在海州政坛投入一颗石子,涟漪正一圈圈扩散开来。
林辰坐在常务副市长办公室的宽大座椅上,面前摊开着市教育局报送的《关于海州市基础教育校长教师轮岗交流试点实施方案(初稿)》。文件写得四平八稳,原则性的话多,具体可操作的硬招少,显然是顾忌着各方面的反应,尤其是来自副书记陈海洋那边的压力。
“阳谋…”林辰指尖轻轻敲击着桌面,回味着常委会上陈海洋最后那抹意味深长的笑容。陈海洋没有直接反对教育均衡,反而高调表示支持,但话锋一转,强调“步子要稳,不能冒进,更不能以牺牲教育质量为代价”。这套说辞,站在道德制高点,无可指摘,却实实在在地给改革套上了一层枷锁。他预想的反扑,并非直接的对抗,而是更为棘手的“软抵抗”和“设障碍”。
敲门声打断了他的思绪。进来的是市教育局局长赵学明,一个在教育系统深耕多年的老资格,脸上总带着几分圆滑和谨慎。
“林市长,方案您看了吧?”赵学明微微躬着身子,语气恭敬,“我们根据常委会的精神,又做了些修改,特别强调了试点先行,稳扎稳打。”
林辰抬眼看着他没有绕圈子:“学明同志,方案我看过了。我想问的是,试点学校名单为什么避开了市实验一小、一中这些优质名校?轮岗的教师比例,为什么初步定在5%?这个力度,能触动固有的利益格局吗?能叫改革吗?”
一连串的问题,让赵学明额角微微见汗。他讪笑道:“林市长,您也知道,这些名校的校长、老师,社会关系盘根错节,家长也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一动,牵涉太广,阻力太大啊。陈书记也强调要稳定……”
“稳定不等于停滞。”林辰打断他,语气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改革就是要触碰利益。先从非核心的学校、非骨干的教师开始轮岗,那叫隔靴搔痒。我们要动的,就是核心,就是骨干。只有让最好的教育资源流动起来,均衡才有意义。”
他拿起笔,在方案上划了几道:“试点学校,必须包含市实验一小、一中。轮岗比例,第一年不低于15%,骨干教师、校级领导必须占有一定比例。你们重新拿方案,要具体到人,到时我亲自去这些学校开座谈会,听取意见。”
赵学明脸色一白,嘴唇动了动,还想说什么,但在林辰平静而深邃的目光注视下,最终还是把话咽了回去,点头应道:“是,林市长,我们马上重新研究。”
赵学明刚离开,办公桌上的红色保密电话就响了起来。是秦梦雪。
“林大市长,忙着呢?”电话那头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关切,“听说你在常委会上和陈副书记针尖对麦芒了?”
“消息传得这么快?”林辰放松身体,靠向椅背,嘴角泛起一丝无奈的笑意。秦梦雪在省厅,信息渠道自然灵通。
“圈子就这么大。”秦梦雪语气转为认真,“陈海洋空降下来,背景硬,野心也不小。他支持的几个大项目,省里有些领导很感兴趣。你这时候推动教育均衡这种见效慢、还容易得罪既得利益群体的事,他乐得给你使绊子,凸显他的‘远见’和你的‘狭隘’。”
“我知道。”林辰淡淡道,“他搞他的大项目,我抓我的民生实事,本不冲突。但他若想用踩低民生来抬高他的政绩,那我这个常务副市长,也不能只是看着。”
电话那头沉默了片刻,传来秦梦雪轻柔的声音:“你自己小心。他手段不会只有明面上这些。需要我这边留意什么,随时说。”
“嗯,有数。”林辰心中微暖。秦梦雪永远是那个能与他并肩作战的战友。
挂了电话,林辰看向窗外。已是华灯初上,城市的霓虹勾勒出海州的轮廓。他想起昨晚回家,儿子林湛摇摇晃晃扑过来喊“爸爸”的样子,想起沈清秋在灯下温柔整理医案的身影。这片灯火之下,是千家万户的平凡生活,是无数个像湛湛一样的孩子,他们的未来,不应该被出身地域和家庭背景所限制。
推动教育均衡,触动的是利益,谋的却是民心,是海州长远发展的根基。这是他的执念,也是他重活一世,手握权力后不容推卸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