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错误的拼图与致命的香水
省公安厅大楼的灯火,彻夜未熄。
林辰站在巨大的省地图前,目光如同鹰隼般扫过两省交界处蜿蜒的等高线。凶手的活动范围、抛尸地点、疑似车辆出现的轨迹……一个个图钉和标记被他亲手钉在地图上,试图从中找出某种隐藏的模式。
心理侧写、物证分析、受害者背景关联……所有线索都指向那个游荡在边界地带的“收集者”幽灵。但林辰的眉头却越皱越紧。
一种难以言喻的不协调感,像一根细小的尖刺,扎在他的思维深处。
太“完美”了。
侧写画像似乎严丝合缝,所有发现的线索都指向同一个方向——一个高智商、有特殊背景、熟悉地形、痴迷神秘学的孤独罪犯。调查正在沿着这个方向全力推进,大量警力被撒向广阔的边界山区,排查所有符合侧写特征的人员。
这符合逻辑,符合刑侦学常规。郭勇和专案组的成员们都认为方向正确,破案只是时间问题。
但林辰的重生经验告诉他,越是看似完美的逻辑链,背后越可能隐藏着致命的陷阱。前世的他,见过太多被精心设计的误导。
他的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地图上那片广袤的山区。
疑问一:动机的深度。 一个如此高智商、计划周密的罪犯,仅仅是为了满足某种收集癖或扭曲的信仰?这似乎……不够“有力”。这种偏执通常会有更具体、更功利的终极目标。他收集这些特定物品和身体部位,到底要用来做什么?完成某种仪式?还是……进行某种实验?
疑问二:凶器的来源。 那种特殊的记忆合金,绝非普通人能接触和改造的。它的来源,是否暗示着凶手背后可能存在某种技术支持?甚至……一个组织?
疑问三:慕容晚晴提供的线索。 那个神秘买家对青铜觞使用了“容器”、“钥匙”这样的词汇。这听起来不像是一个单纯的神秘学爱好者会用的词,反而更像某种……技术术语或隐喻?
这些疑问在他脑中盘旋,与白板上那些“完美”的线索形成对抗。他感觉自己仿佛在同时玩两盘棋,一盘是明面上的追凶,另一盘,则是与某个隐藏在更深处的、可能存在的黑手进行思维博弈。
疲惫如同潮水般涌来。他揉了揉布满血丝的眼睛,走到窗边,俯瞰着沉睡的城市。巨大的压力不仅仅来自案件本身,还来自四面八方。
叶瑾瑜已经正式回到省里,进入省委核心层,她的回归带来了更高级别的资源协调,但也让林辰感受到了更灼热的目光注视。她偶尔会打来电话,语气平静地询问进展,但林辰能感觉到那平静之下隐藏的急切和对“教授”线索的期待。
沈清秋依旧每天会发信息提醒他注意休息,偶尔会托人送来煲好的汤,但她很少再来厅里,似乎刻意保持着距离,给予他空间,却也让他心中时常泛起愧疚。
秦梦雪几乎以厅为家,全力扑在案子上,她的效率极高,但眉宇间的疲惫也越来越重。两人在走廊或会议室相遇时,眼神交流短暂而克制,一切尽在不言中。
慕容晚晴则像一阵捉摸不定的风,有时会突然出现,带来一些通过她特殊渠道获取的、真伪难辨的江湖传闻,有时又会消失几天。她的存在,总是让紧张的调查工作多了一分难以言喻的变数和……诱惑。
就在林辰被内心疑虑和外部压力双重煎熬时,一个意想不到的突破口,以极其偶然的方式出现了。
痕迹实验室的一名年轻女技术员,在对从古董商人案发现场提取到的物证进行第N次复核时,意外地在受害者外套一个极其不起眼的褶皱里,发现了一颗肉眼几乎无法看见的、极其微小的……水钻。
这颗水钻并非奢侈品衣物的装饰,其镶嵌工艺和材质也很普通,更像是来自某件廉价饰品。
原本,这或许会被当作无关紧要的污染忽略掉。但这名技术员极其负责,她记得在排查案发现场周边监控时,似乎看到过一个模糊的身影佩戴过类似的闪亮饰品。她立刻将这一发现报告。
消息传到林辰这里,他猛地一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