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收购村民草药,互利共赢
秋意渐浓,山野间的草药进入了采收的黄金期。陆清在药铺坐诊时,常听到村民们抱怨——上山采的柴胡、桔梗、蒲公英等草药,挑到镇上药铺只能卖三文钱一斤,除去来回赶路的时间和力气,根本赚不到多少,不少人都懒得再上山采药了。
这天傍晚,张猎户送来新采的野生灵芝,闲聊时也提到:“后山的草药长得旺极了,就是卖不上价。上次我帮王大娘把晒干的黄芩挑去镇上,药铺掌柜还压价,说草药品相不好,最后只给了两文钱一斤,王大娘回来还哭了一场。”
陆清听着心里不是滋味。村民们靠山吃山,采药本是补贴家用的好办法,却因收购价太低白费力气;而她的药铺,每月都要去镇上药铺进购常用草药,不仅价格高,有时还会遇到药材不新鲜的情况。若是她直接收购村民的草药,既能让村民多赚些钱,又能给药铺提供稳定、新鲜的药材来源,岂不是互利共赢的好事?
这个念头一冒出来,就再也压不住。第二天一早,陆清就让陆墨写了一张“收购草药公告”,贴在药铺门口最显眼的位置——上面写清了收购的草药种类,如柴胡、黄芩、桔梗、蒲公英、金银花等,还标注了按品质分级定价:品相好、无杂质的干草药,每斤五文钱;新鲜草药或略有杂质的干草药,每斤三文钱,比镇上药铺的收购价高出不少。
公告一贴出来,立刻吸引了不少村民围观。大家围着公告议论纷纷,既惊喜又有些不敢相信。
“五文钱一斤?比镇上还高两文呢!清丫头没写错吧?”
“我家后院晒了不少蒲公英,要是能卖五文钱一斤,能换不少盐呢!”
“会不会是刚开始给高价,后来就压价了?”
正在整理药柜的陆清听到议论,走出来笑着说:“大家放心,公告上写的价格不会变。只要是符合要求的草药,我都按这个价收,而且随到随收,绝不拖欠。你们采来的草药,我当场验品质、称重、给钱,保证公平公正。”
村民们还是有些犹豫,直到村里的李大叔站出来:“我信清丫头!她开铺这么久,从来没坑过咱们。我家里正好有晒干的桔梗,现在就回去拿,试试能不能卖个好价钱!”
李大叔说完,转身就往家跑。其他村民见状,也纷纷回家翻找储存的草药,还有人约着第二天一早上山采新鲜草药。
没过多久,李大叔就背着一麻袋桔梗回来了。陆清让陆墨拿来秤,当场验品质——李大叔的桔梗晒得很干,没有杂质,品相极好,完全符合五文钱一斤的标准。陆墨称重后,大声说:“二十斤,正好一百文钱!”
陆清当场点了一百文铜钱递给李大叔。李大叔拿着铜钱,激动得手都在抖:“真给一百文!比我去镇上卖多赚四十文呢!清丫头,太谢谢你了!”
有了李大叔的先例,村民们彻底放心了。当天下午,就有十几位村民背着草药来药铺售卖,陆清和陆墨忙得脚不沾地,一边验品质、称重,一边给村民付钱,陆月则在一旁帮忙整理收购来的草药,把不同种类的草药分开堆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