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那一瞬,他还以为这是某种最后通牒——倘若汉军不做出承诺,南鹰酱便会正式介入战局,甚至对天朝宣战。
现在看来,是他多虑了。
“军务机密,恕难透露。
但我倒想问问,你们将军为何会有此一问?他在担心什么?”
眼下汉军主力尚在北方,中间隔着北鹰酱的地盘,与南鹰酱并不接壤,谈何威胁?可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南方竟主动派人北上联络,打探虚实。
这反常之举让赵明诚心头警铃微响。
他忽然想起——北军主力大多集中在南部战场,正与南军胶着对峙。
而此刻南军特使却悄然出现在自己面前,莫非南线已有变动,只是情报尚未传到?
若真是如此,那局势恐怕已在悄然生变。
他麾下兵力并不雄厚,直属汉军约十万,附从部队十五万上下,经不起突如其来的夹击或变局。
这支兵力足以支撑他们在北方大举推进,只因眼下鹰国在北线部署极为薄弱,防线几乎形同虚设。
尽管此前他们在格伦代夫驻守了数万部队,但那已是鹰国在整个北部所能调动的全部力量。
随着汉军将格伦代夫的美军尽数歼灭,北方再无成规模的敌军主力可言。
这使得汉军的进攻变得异常顺利,甚至无需亲自动手,仅靠附属部队便能迅速控制局势。
正因如此,赵明诚才开始谋划对北达科地区的进军行动。
可一旦鹰国从别处调集重兵北上,在兵力上形成压制之势,他们的处境便会立刻变得艰难乃至凶险。
他不由得开始思索:是否应当暂缓一步,先摸清南方的动向再做决断?
这样固然更为稳妥,却也可能错失眼前稍纵即逝的战略窗口。
于是,他决定借这次接触试探对方态度,借此窥探南鹰国高层的真实想法。
“说实话,贵军推进速度实在太快,攻势凌厉,若北鹰国一旦覆灭,贵国边界便直接与我国接壤。
这种局面下,我国朝野有不少人深感忧虑——担心贵国乘胜挥师南下,顺势也将我们吞并。”
此人坦率直言,几乎道尽了南鹰国此刻最深层的恐惧。
赵明诚一听便明白了对方的用意。
站在天朝的角度,这类问题从未被认真考虑过;至少在他这样的前线将领看来,并未设想他人会如此看待他们。
但从旁观者视角出发,眼见一个强国如此迅猛扩张,周边国家心生戒惧,实属情理之中。
谁都不愿成为下一个倒在铁蹄下的牺牲品。
而当天朝尚未明确自身战略底线时,邻国的疑虑自然难以避免。
然而这类涉及国家战略方向的问题,远非一名战区指挥官所能定夺,必须由中央最高决策层亲自回应。
因此赵明诚只是摇了摇头,说道:“你的疑问我无法给出确切答复,但你们的顾虑我会如实上报国内。
若想进一步了解情况,建议你们直接联络我国外交部,向他们提出正式询问。”
话毕,他便命人送客。
南鹰国的担忧他无力当场化解,但他已敏锐察觉到:鹰国大军即将北调,战机稍纵即逝,此刻必须立即做出抉择——是否马上进攻北达科地区?
若犹豫不决,良机恐将一去不返。
赵明诚素来果断,当即下令出击。
北达科地域辽阔,人口也远超此前占领区域,但其防御空虚至极。
在主力部队被抽调一空后,此地对汉军而言几乎毫无抵抗之力。
攻取此地可谓事半功倍。
更重要的是,拿下该地后,汉军侧翼将获得更大回旋余地,彻底摆脱腹背受敌的风险。
原本这场行动或可从容部署,但如今形势逼人,不容迟缓。
为抢在敌军增援前完成布防,汉军不得不提速推进。
赵明诚在蒙大拿留下一万正规军、两万辅军,
在格伦代夫驻守两万正规军、四万辅军,
随后亲率七万汉军主力与九万辅军,全速开拔!
此次作战的关键,不在于如何夺取北达科,而是在占领的同时,切断美军自其他方向增援的通道。
换言之,汉军真正的任务并非进攻,而是以攻为守,抢占有利地形构建阻击防线。
与此同时,在鹰国首都华盛城,
当派往南方的使者归来,报告称南方已接受和谈条件、同意终止战事的消息传开后,全国上下无不长舒一口气。
终于,他们有了可用之兵。
相比北方那些缺乏实战经验的留守部队,南方回归的军队皆是久经战火锤炼的老兵,无论战斗素养还是战场应变能力,都远非北线二线部队可比。
将他们调往北方,不仅可以有效阻击汉军的进攻势头,甚至还有机会扭转战局,反守为攻,把敌人逼退至国境之外。
毕竟天朝远道而来,横跨整个太平洋作战,补给线漫长,一旦能在北美战场上重创其主力,将其逐入大海,局势便会朝着对他们极为有利的方向发展。
然而就在此时,北方再度传来令人震惊的消息——汉军已突破防线,正式进入北达科他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