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否意味着,天朝终于愿意接受他们的归附了?
想到这里,他的心跳骤然加快。
这半个月来的屈辱与困顿似乎都有了回报。
能见到天朝掌管外交的最高官员,说明他们的投诚至少已被认真对待!若天朝无意接纳,根本不会派如此重量级的人物出面。
怀着既紧张又期待的心情,伊藤见到了顾维钧。
顾维钧上下打量了他一番。
虽被拘禁半月有余,伊藤除略显疲惫外,衣着整洁、仪态端正,并未失态。
这份沉稳让顾维钧暗暗点头——身处逆境仍能自持,此人确非常流可比。
“顾部长,久仰大名,晚辈来自关西,是此次使节代表伊藤博文。
这是我国全权特使大久保利通亲笔所书的国书,请您过目。”
伊藤态度谦恭至极。
在他眼中,顾维钧不仅是天朝外交中枢的核心人物,更曾周旋于欧洲列强之间,见识广博、手腕老辣。
无论出于对强国重臣的敬畏,还是晚辈对前辈的敬意,他都不敢有丝毫怠慢。
顾维钧微微颔首,接过国书,不动声色地翻阅起来。
信中先是极尽颂扬之词,将天朝称作东方正朔、天下共尊、文明灯塔;接着大谈两国历史渊源,强调曰本古时曾遣使赴华求学,历来视天朝为文化母邦;再以“一衣带水”“唇齿相依”等语拉近关系,试图唤起情感共鸣。
随后笔锋一转,辩解倒幕势力早前与约翰牛结盟实属迫不得已,仅为少数藩镇所为,不代表全体关西人士立场。
信中强调,多数倒幕志士心系天朝,素怀亲善之意。
因此,大久保利通在文中郑重承诺:只要天朝愿予接纳,他们即刻肃清内部亲英分子,全面调整国策,彻底转向天朝阵营。
为表诚意,倒幕派愿全力支持天朝即将展开的北美远征行动,无偿提供十万以上身体健壮、纪律严明的劳工;必要时,甚至可出动军队协同作战。
此外,该信还正式承认天朝与旧幕府所签各项条约继续有效,并明确表示认可对马、北海及琉球等地归属天朝管辖的事实。
通篇读罢,顾维钧心中已有判断:这一回,倒幕派的确是山穷水尽,不得不低头求存。
他们开出的条件不可谓不重,姿态也足够低,显然是想尽快化敌为友,换取封锁解除,赢得喘息之机。
即便他们无法获得天朝的明确支持,只要天朝不公开压制他们,不在他们与幕府之间明显偏袒一方,对他们来说也算是相当理想的结果了。
顾维钧读完这份国书后,心里已然有底。
皇上说得没错,曰本人确实是急了。
也难怪,被天朝封锁这么久,原先指望的日不落帝国又突然崩塌,国内物资紧缺、物价飙升、民心动荡,种种问题接踵而至。
军事上更是陷入困境——天朝与幕府联手施压,幕府凭借藩属身份不断从天朝引进先进武器,而倒幕势力不仅买不到军备,反而还遭到全面封锁。
长此以往,别说取胜,连能否维持下去都成疑问。
这种局面下,他们主动求和,实属别无选择。
“伊藤博文?”
顾维钧合上文书,抬眼望向对面那人。
自他翻开国书那一刻起,伊藤博文便一直紧绷着神经,此刻听见点名,身子微微一震。
“在,顾外长您请说!”
“你们的意思我明白了。
但要说诚意……还差了些火候。”
顾维钧目光如炬地盯着对方,言下之意再清楚不过——开出的条件太轻,想抱大腿,总得拿出更实在的东西来。
“这……不知顾外长觉得,我们还需做出哪些让步?”
伊藤擦了擦额角的汗,语气谨慎。
他听得出,对方对目前的提议并不满意,显然是在等他们加码。
可他自己权限有限,并非大久保利通那样的决策者,许多事不能擅自拍板。
眼下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对方先提条件,能定的自己应下,不能决断的便速报国内,请大久保定夺。
“倭国地理位置特殊,不同于其他藩属。
它应当成为帝国海上防线的一环。”
顾维钧缓缓开口:“帝国需要在鹿儿岛或长崎设立一处军事据点,用以部署海军力量。”
倭国地处未来所谓的第一岛链之上,这一链条若掌握在己方手中,便是护卫本土的天然屏障;可一旦落入敌手,则如同一道锁链扼住咽喉,随时可切断海上通道,令国家陷入被动。
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考量,天朝都必须牢牢掌控倭国。
将其纳入藩属体系只是第一步,真正确保控制力的关键,在于本地驻军。
目前,位于岛链中央的琉球群岛已在天朝掌控之下。
此地战略位置极为关键,既是阻敌南下的前哨,也可作为出击远洋的跳板,无论是应对海上威胁,还是清剿境内叛乱势力,皆具重大意义。
然而琉球终究体量太小——不过是一串零散岛屿,地域狭窄,纵深不足,既难建大型兵工厂与船坞,也无法大规模屯田产粮。
驻军数量受限,多了养不起,全靠内地输血补给,耗费巨大,难以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