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事催逼之下,各方疯狂扩军,大量青壮被强征入伍。
劳动力骤减,田地荒芜,农耕体系几近崩溃。
去年全国粮食收成较战前锐减三成有余,饥荒迅速蔓延。
脚盆本就地狭人稠,耕地稀少,素来粮食紧张。
如今战祸叠加歉收,饿殍遍地,民不聊生。
只需一碗糙米,便能换来一个脚盆汉子为你赴汤蹈火。
这样的人,既不怕死,又极守规矩,对上官敬畏顺从,命令一下,绝不迟疑。
这样的人拿来当辅助部队再合适不过,因此皇帝始终果断下令,在关西与关东两地设立征兵点,招募脚盆人作为协战力量,前往北美支援汉军作战。
皇帝自然不会把这些脚盆人编入正规军序列,更不可能让他们享有与汉军同等的武器装备和待遇。
但只要他们愿意应募出征,不仅能解决温饱问题,每月还能领到相当于汉军三分之一的军饷。
汉军的薪资历来优厚,早年间一名普通士兵每月便有白银一两,若加上各项津贴补助,实际到手接近一两半。
这在当时已是相当可观的收入。
如今,随着天朝工业化进程加快,国库日益充盈,军人待遇也随之大幅提升。
如今一名汉军普通士兵月俸已达二两白银,较以往翻倍;若计入各类补贴和战功奖励,月入可达三两左右,一年下来收入将近四十两。
这样的薪酬水平,不论是在天朝本土还是西欧诸国,都属于高收入阶层。
即便脚盆人只能拿到这个数额的三分之一,每月也有一两银子进账,远超他们在本国从军所能获得的待遇。
消息传出后,得知汉军要在北美招兵,并且每月能拿一两银子军饷,整个脚盆顿时沸腾起来。
无数底层百姓争相涌向征兵处,报名现场人山人海,几乎难以通行。
对那些食不果腹、濒临饿死的贫苦民众来说,既能吃饱饭,又能挣到如此丰厚的报酬,哪怕是赴汤蹈火也在所不惜。
尤其对于家中老小正在挨饿、全靠一人养活的家庭而言,只要加入这支军队,靠着这笔军饷,就足以让全家摆脱饥寒交迫的生活。
更吸引人的是,汉军还开出了一项极具诱惑的承诺:
凡参与此战并在战斗中立下功劳者,待汉军平定北美之后,可申请留在当地定居。
届时朝廷将以每人二十亩的标准分配土地,获地者还可将家人接来团聚,安家落户。
相比于地狭人稠、资源匮乏、灾害频发的脚盆本土,北美的广袤沃土无异于人间乐土。
这一条件一经公布,立刻激起强烈反响,脚盆人对此机会愈发珍视。
不仅民间踊跃响应,就连脚盆上层势力——无论是德川幕府,还是倒幕派集团——也都表现出了浓厚兴趣。
幕府的态度并不令人意外,毕竟自倒幕战争爆发以来,其背后一直倚仗天朝支持。
再加上此前签订的条约,幕府事实上已处于天朝庇护之下,成为附庸政权,因而积极回应合情合理。
真正让人感到意外的,是倒幕军一方的反应。
毕竟他们的后台原本是日不落国,而且一直对幕府与天朝缔约心怀不满,甚至公开宣称不予承认。
在这种背景下,倒幕军与天朝关系本就不睦,此刻却也流露出合作意愿,着实耐人寻味。
“自从日不落势力被彻底逐出远东后,倒幕军的日子就一天比一天艰难。
他们的武器补给线基本中断,约翰牛运输船难以突破我军封锁,无法将所需军械送达。”
“失去日不落的军事支援后,倒幕军战力大减,在正面战场逐渐丧失主动权,由攻势转为守势。
加之武器持续消耗而得不到补充,处境愈加窘迫。”
“若非幕府军实在不堪一击,这场战争恐怕早就结束了。”
军方对倒幕军有意参与北美远征并不意外。
和幕府一样,加入汉军既能缓解粮食短缺的困境,又能获得迫切需要的资金支持。
有了资金,他们便可向外国购买武器,或自行建造兵工厂进行生产。
虽然脚盆的工业水平不及天朝,但南方关西一带的大名思想较为开放,早在十多年前便陆续引进西方的机械与技术,着手建立自己的军械所和造船厂。
像萨摩、肥前这些财力雄厚的藩国,不仅能制造步枪,甚至已能建造中小型蒸汽动力船只。
远东第一艘蒸汽战舰,正是出自脚盆工匠之手。
尽管吨位小、火炮少、战斗力薄弱,与同期列强舰船相比差距明显,但毕竟是自主建造,仅此一点,就已胜过同时代的青正府。
然而,倒幕军兵工厂目前生产的仍是旧式的前装滑膛枪,性能远不如西欧及天朝现役的后膛火帽击发枪。
不过考虑到幕府军的装备也并未更新换代,这类武器用于对抗幕府,尚可应付。
眼下最大的难题在于——脚盆几乎无铁矿资源。
全国范围内难觅可用矿脉,导致军工生产陷入“有炉无料”的窘境。
虽设有军工厂,却因原料匮乏而产能极低。
加之与天朝关系紧张,倒幕军长期遭受天朝海军封锁,物资日益紧缺,物价节节攀升,内部矛盾也随之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