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无论是童话国还是风车国,皆拥有可观的工业基础与自然资源,融入帝国后必将增强整体实力。
更重要的是,若德意志能掌控整个日德兰半岛,其海岸防线将彻底贯通,不再因中间横插一个敌对政权而割裂为两段。
而这,正是长久以来制约其海军建设的最大瓶颈。
一旦打通,只要帝国决心投入,海上力量必将迅猛发展。
此外,占据整个半岛后,德军的战略纵深也将大为拓展——实力不足时可退守波罗的海,安心操练整备;时机成熟时则可扬帆而出,进逼北海,攻守自如。
得益于日德兰半岛的天然屏障,约翰牛海军几乎无法轻易进入波罗的海。
若想强行突破,除非不惜代价、孤注一掷地发动猛攻——但这种战术需要极大的胆识与决断,一旦失败,便意味着全军覆没,再无回旋余地。
而等到德国海军真正壮大起来,就能主动驶出波罗的海,挺进大西洋,寻找约翰牛主力舰队展开决战。
这种既能固守自保,又能伺机出击的局面,对德国来说极为有利。
因此,即便约翰牛在未来成功重建其海上力量,仍将面临来自德国的巨大压力。
倘若他们未能在德国崛起前恢复自身实力,那么当德国海军占据优势之时,极有可能凭借制海权对约翰牛本土发起军事打击,彻底铲除这个长期对手!
对于欧洲各国而言,击败甚至瓦解约翰牛,一直是深藏心底的愿望。
毕竟这个岛国长久以来始终在欧洲大陆边缘搅动风云,屡次破坏那些有望统一欧洲的强国霸业,使其功败垂成。
如今,随着大清帝国强势崛起,不少欧洲人的心理悄然发生了转变。
他们意识到,以大清那惊人的体量,已吞并南亚与南洋诸地,且正向北美扩张势力。
一旦完成这些区域的整合,大清的疆域将超过五千万平方公里,人口也将突破八亿大关!
如此辽阔的国土,如此庞大的人口基数,必将催生出前所未有的国力。
当初那个盘踞北方寒荒之地、占地两千多万平方公里的沙俄,就已令整个欧洲如坐针毡。
而现在出现的,是一个领土更为广袤、人口多出十倍、且掌控富庶膏腴之地的庞然大物!
大清所带来的压迫感,远非昔日沙俄可比。
因而一些有远见的欧洲人开始警醒:若继续四分五裂,各自为政,欧洲恐难抵挡这股新兴力量。
他们必须联合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共同应对日益强大的大清,否则这个统治世界数百年、引领人类文明与工业发展的大陆,或将就此衰落,丧失其主导地位。
作为最有可能实现欧洲统一的国家,威廉一世心中的宏图伟志,也随着约翰牛即将退出战争而迅速膨胀。
尽管眼下普鲁士与大清尚属盟友,但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今日并肩作战的伙伴,明日可能便是刀兵相见的敌人。
为此,他必须为未来布局。
击败约翰牛与法国,完成欧洲的整合,正是威廉一世及其后继者肩负的历史使命。
其中,打垮法国并不算难,真正棘手的是如何根除约翰牛这个不断搅局的老对手。
虽然双方各怀心思,但在秘密接触之后,约翰牛与普鲁士很快就在停战问题上达成默契。
约翰牛最终默许了第二帝国吞并丹麦的要求。
以他们当前的实力,纵使反对也无力阻止,不如顺势承认,暂避锋芒。
不过,约翰牛人耍了个心眼——并未在正式条约中明文确认此事,仅口头表示不会干预普鲁士行动,算是默认了既成事实。
这样一来,日后一旦国力恢复,便可翻脸不认账,借着历史上与丹麦曾有盟约的名义,重新对普鲁士开战。
这一招瞒得过别人,却瞒不过德意志帝国宰相俾斯麦的眼睛。
但他明知其中有诈,仍点头同意了这一安排。
他对德皇威廉一世说道:“约翰牛人能用这个理由打我们,我们将来也能用同样的理由打他们。”
威廉一听便懂:一旦吞并丹麦,极可能出现流亡政权;而这个流亡正府很可能逃往约翰牛寻求庇护。
届时,德国便可以此为由,向约翰牛宣战。
双方都清楚,这份和约并非永久和平的开端,而只是短暂休战的权宜之计,实则是为下一场终极对决积蓄力量罢了。
因此,这样的事不值得继续纠缠,很快两国便达成了和约。
和约一签,在德军默许之下,英军迅速撤离西线战场,将阵地移交德方,自己则登船从西欧启程返回本土。
这一动向立刻引起了风车国的警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