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列强想要轻易战胜天朝、击败汉军,早已是痴心妄想。
自从接连重创日不落、击溃西方联军,又在东欧行云流水般击退毛熊之后,国内早已破除“洋人不可战胜”的迷思。
相反,随着汉军战绩愈发耀眼,在西方世界反倒流传起“汉军无敌”的说法。
正因如此,这次英军才会如此干脆地放下武器——明知不敌,还执意顽抗到底,岂不是自寻死路?
“除军队外,我们还收押了约一百三十多万日不落籍官员与平民,大多是军属或官眷,也有从本土前来经商、淘金的冒险者。”
作为殖民地,天竺虽非面积最大,却人口稠密,治理所需人力庞大,故而需派遣大量行政人员驻扎。
考虑到许多人长期任职于此,家属也随之迁居而来。
久而久之,当地形成了庞大的日不落人群体,总数逾百万。
虽说相较于天竺本土数以亿计的人口,这点人数微不足道,但对于本国仅二千五百余万人口的日不落而言,已是极为惊人的流失规模。
从这里就能看出,日不落对天竺这块地盘的重视程度非同一般,否则也不会派这么多家眷随行,投入如此多的人力来维持统治。
“这些人该怎么安置?”
李秀成听到俘获了大批日不落官员家眷的消息后,心里有些犯难。
平民和军人毕竟不同。
把这些老弱妇孺抓起来当战俘看管,并不合适。
他们中很多人根本无法承受繁重劳役,身体条件也远不如青壮男子。
若把他们送去矿场那种苦地方,高强度的活计加上恶劣环境,恐怕死伤难保。
一旦出现大规模死亡,汉军必然成为众矢之的,背负骂名。
既捞不到实际好处,又要承担舆论压力,这种赔本买卖显然划不来。
“这些人长期在天竺任职,熟悉当地民情,治理经验也很丰富。”一旁的幕僚提出了一个想法,“不如让他们替我们管事,充当我们在当地的执行者。”
这样一来,汉军可以迅速掌控局面,无需从本土调派大量行政人员,节省人力物力。
更重要的是,具体政策由日不落人出面推行,苛政、征税、镇压等得罪人的事都是他们在做,天竺百姓的怨气自然会冲着他们去,而不会直接指向汉军政权。
这其实正是十七八世纪欧洲列强在南洋惯用的手法——扶植中间代理人。
当时他们大量任用下南洋的汉人充当收税官和地方管理者,让这些人在底层搜刮民脂民膏,再从中抽成。
这些中间人为了多捞油水,往往竭泽而渔,逼得百姓生计艰难。
但民众恨的是眼前那些收租催税的汉人头目,反倒很少将怒火指向背后的殖民主子。
因为他们从未与最高统治者直接接触,也不清楚真正的权力结构。
更妙的是,一旦民怨沸腾,上层还可以出面惩办几个“贪官”,借此平息风波,甚至赢得民心,反而巩固了自己的地位。
如今,这位参谋的意思就是:让这批日不落旧员,在天朝治下的天竺扮演同样的角色——名义上的管理者,实际上的替罪羊。
只要汉军牢牢掌握军权,稳住大局,就能坐视双方博弈制衡。
无论哪一方闹出乱子,最终都得回头求朝廷裁决。
到那时,主动权始终握在自己手中。
而且,日后若要推行一些敏感政策,比如控制人口规模之类,都可以通过他们之手间接实施。
即便将来有人追究责任,也轮不到天朝头上,自有日不落人顶缸。
李秀成本长于用兵,对于这类政略问题并不擅长。
何况此事牵涉深远,关系到天竺未来的治理方向,乃至整个国家的战略布局。
他思虑再三,决定不再擅自定夺,而是将情况如实上报,交由皇帝与内阁共同商议决策。
消息传回朝廷后,中枢高度重视,立即召集内阁重臣开会商讨。
“陛下,此策利弊俱存。”一位大臣分析道,“其利在于,可借这些人之手办些不便明言的事,等于有了‘白手套’,脏活不必亲自动手。”
“但弊端也明显——有了这一层隔阂,我们对基层的掌控势必减弱。
想要真正融合天竺、推行同化,难度极大。
短期内,只能当作外属之地来经营。”
“外属就外属吧,天竺人的脾性您又不是不知道,真要纳入体制,反倒可能惹出大麻烦。”
“确实,人口基数太大,一旦全数接纳,迟早拖垮咱们的根基。”
“所以啊,就算有朝一日要同化,也得先把人头数目压下来再说。”
“确实如此,除了人口庞大之外,天竺的宗教信仰与种姓体制也早已盘根错节,若要彻底铲除,必然触怒各方势力;可倘若放任不管,终将遗患无穷,犹如埋下的地雷,稍有不慎便会伤及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