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参见陛下,恭祝陛下万安,千秋永昌!”
“免礼,赐座。”
林文抬手示意,待其落座后问道:“你方才自漠北返回?”
“回陛下,确是刚从那边回来。”
“那西伯利亚铁路如今修至何处了?”
既然他是从漠北回来的,想必铁路线至少已延伸到那一带。
“目前已抵达北海。”
“竟已至此?进度倒是迅速。”
所谓“北海”,乃是天朝沿用古称,后世称之为贝加尔湖。
自秦汉以来,此地便以北海之名载于史册。
当年苏武奉汉武帝之命出使匈奴,被扣押后流放至此牧羊,遂留下“持节不屈、北海牧羊”的千古佳话。
北海一带正是西伯利亚铁路的关键节点。
一旦穿越此处,便摆脱了阴山山脉的地形束缚,正式进入广袤无垠的西伯利亚大平原。
相较山地施工的艰难,在平坦开阔的原野上铺轨架桥自然顺畅许多。
因此,最难啃的骨头已经过去,后续工程推进自然加快。
这条铁路得以如此快速推进,其因有二:其一是朝廷支持力度空前,铁道部获得了充足的人力物力;其二是军方与民政皆对此路寄予厚望。
军队渴望铁路早日贯通,以便迅速向前线输送兵员与辎重,彻底解决目前因补给困难而带来的种种困扰。
而民政方面则希望借铁路深入西伯利亚腹地,尽快派遣移民进驻,实施有效管辖,并开发当地资源。
西伯利亚地域辽阔,虽因气候寒冷不宜大规模农耕,但草原广布,极宜发展畜牧。
况且农业也并非全无可能——后世红色帝国便曾在此建立土豆种植基地,流放大量人口垦荒种薯。
到了二十一世纪,天朝亦有不少百姓远赴毛子的西伯利亚及远东地区租地务农。
当地虽仅能一年一熟,却可种植小麦、甘蓝、马铃薯等耐寒作物,经济效益颇为可观。
对天朝而言,此次与毛熊之战耗资巨大。
尽管战后可获赔款,但多以实物、矿产或劳役形式支付,难有现银流入国库。
因此,若想真正从中获利,唯有尽快开发所占土地。
开垦种粮,可速得口粮,既可供给军队,也可运回国中出售换利;
发展牧业,则可获得大批牛羊,不仅能为农耕提供畜力,羊毛还可作为纺织原料,制成商品销售盈利;
同时,牲畜本身也是优质肉源,既能改善百姓膳食,亦可通过对外交易换取财富。
这片广袤冻土,终将成为天朝新的粮仓与牧场。
此时,帝国在北非的殖民地已全面步入正轨。
当年张之洞从风车国与瑞仕等地引进的肉牛和奶牛,经过多年培育与繁衍,如今已形成相当可观的规模。
过去,天朝仅有漠北一带适合放牧的草原,但自从拿下西伯利亚与中亚大片土地后,帝国一下子拥有了超过六百万平方公里的天然牧场资源。
如此广袤的草场为建设大型牧场提供了绝佳条件,饲养大批奶牛和肉牛变得轻而易举。
随着国民生活水平持续提升,国内对乳制品和肉类的需求日益旺盛。
然而本土适宜畜牧的区域有限,市场竞争并不激烈。
民政部主导的这项产业几乎独占市场,处于绝对优势地位。
这种垄断格局不仅确保了稳定收益,更因人口不断增长而前景愈发可观。
除了农牧业的巨大潜力外,西伯利亚地下蕴藏的矿产与石油资源也深深吸引着民政部的目光。
相较之下,农业产值在整体经济中的比重本就偏低——后世主要强国的农业Gdp普遍不足一成,而工业则常超三成。
即便是占比最高的服务业,其发展也依赖于强大的工业体系支撑。
由此可见,工业才是立国之基。
而工业的发展离不开充足的原材料与庞大的工人队伍。
天朝不缺人力,却长期受困于资源匮乏。
因此,西伯利亚丰富的地下宝藏显得尤为珍贵。
军方与民政部皆有强烈需求,自然对铁道部的铁路建设给予全力支持。
军队更是将此前俘获的十余万毛熊战俘悉数移交铁道部,让这些身强力壮、无需支付薪酬的劳动力承担修路任务。
此举既缓解了施工人力短缺的问题,又大幅压低了工程成本——战俘无需工资,每日只需供应三餐即可。
况且西伯利亚地势荒凉,气候恶劣,修路过程中工人伤亡率本就极高。
历史上毛熊修建此铁路时便付出惨重代价。
林文不愿以天朝百姓的性命铺就这条铁轨,因此由敌方战俘承担此项苦役再合适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