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乌拉尔以东大片失地,当地百姓纷纷逃回本土,导致境内人口骤增,安置成了大难题。
正在为此焦头烂额之际,天朝竟主动提出接纳多余劳力,简直是解了燃眉之急!
光是这一点,就让罗曼诺夫斯基心动不已。
他几乎已经动了心思,准备点头答应对方开出的条件了。
他根本没有回旋的余地,天朝开出的条件哪怕再难以接受也得咬牙应下,毕竟莫思科城头上还悬着人家的大炮呢!
一旦拒绝,对方只需一声令下,整座城市顷刻间就会化作灰烬。
比起这种灭顶之灾,答应那些要求反倒成了最不坏的选择。
因此,除了在赔款数额上竭力争辩了几句外,罗曼诺夫斯基几乎全盘接受了天朝提出的所有条款。
最初顾维钧张口就是一亿两白银,这个数字让毛熊方面几乎惊得站起身来。
哪怕倾尽全国之力,拿粮食换、拿劳力抵,也根本凑不出如此庞大的数目。
经过一番“据理力争”,最终天朝将金额压到了七千万两。
这个数字并非随意定下——正是当前毛熊全国人口的大致总数。
一人赔一两,整好凑成这笔巨款。
这主意并非顾维钧独断专行,而是上报长安后,由林文亲自拍板决定的。
当年列强强加给天朝四万万人赔款四亿两的屈辱,如今也要让昔日参与者亲身品尝一遍。
以彼之道,还施其身,不过如此。
顾维钧毫不掩饰地向毛熊使节说明了其中意味:若不愿自掏腰包,大可挨家挨户收人头税,每人仅需一两银子便可解决——听起来似乎并不沉重。
可罗曼诺夫斯基只能苦笑以对。
毛熊境内贫民遍地,农奴依附于贵族生存,每日只为果腹奔波,哪来的闲钱缴税?与西欧那些靠着海外殖民掠夺发财的老牌强国不同,毛熊既无属地可榨取,贸易又常年萎靡,国库本就空虚,国内更是缺乏成型的工业体系。
说白了,这就是个徒有帝国虚名的穷国。
论起人均贫瘠程度,恐怕连清廷治下的百姓都比他们过得宽裕些。
毕竟天朝几百年间通过外贸源源不断地吸纳白银,早已成为全球白银储备最多的国家,而毛熊却始终困于金银匮乏之中。
就算真有这笔巨款,怕也早被砸进军备扩张里了。
归根结底,这个国家不仅朝廷没钱,百姓更穷。
表面看一人一两不算多,但实际上绝大多数人根本拿不出来。
倘若正府强行征收,只会激起更大规模的民怨,搞不好连沙皇的宝座都会动摇。
所以天朝这一招,看似可行,实则根本无法落地。
毛熊唯一能走的路,恐怕还是继续输出劳工、输送粮草和矿产资源来抵债。
对此顾维钧并无所谓。
他心里清楚得很,这提议本就没指望对方真去执行,不过是设个陷阱罢了——若毛熊人真敢照办,必然是自取灭亡;若退缩不敢动,那也正中天朝下怀,反正不吃亏。
当罗曼诺夫斯基在条约上签下名字后,立刻恳请天朝军队停止进攻,并火速携带文书赶回莫思科,直奔克林姆林宫向沙皇复命。
亚历山大三世接过那份文件时,脸色铁青,怒意难掩。
谁都看得出,他几乎要压抑不住心中的愤懑。
这是什么条约?简直比前任首相签下的协定还要不堪!我派你作为心腹前去周旋,你就给我带回这么一份耻辱书页?
“城外的汉军撤了吗?”他冷冷发问。
“签约之后他们就开始撤离,现在应该已经离开莫思科境内了。”
罗曼诺夫斯基抵达时,发现汉军已开始从前线后撤。
尽管如此,根据条约规定,他们仍会控制伏尔加河西岸的部分领土,这些地方毛熊再也无法收回。
表面上看,汉军是在撤退,但实际上,只要他们愿意,随时可以挥师直取毛熊腹地!
因此,沙皇心中始终难以安宁。
“陛下,不如考虑迁都?”有人低声进言。
毛熊的首都并非只有莫思科一地。
早在彼得大帝时代,国家的政治中心便是彼得格勒。
后来保守势力掌权,才将朝廷搬回内陆的莫思科。
此后百余年,每逢改革派上台,便迁往沿海的彼得格勒;一旦守旧派得势,又重新退回莫思科。
这种轮替早已成为惯例,所以如今再提迁都,无人感到意外。
对毛熊而言,彼得格勒是一块带来气运的土地。
当年彼得大帝正是在这里击败瑞典人,赢得波罗的海出海口,彻底扭转了国家困于内陆的局面。
他定都于此,派遣大量子弟赴西欧学习技艺制度,一步步把毛熊推向强盛。
后来毛熊能压制奥斯曼,并不断向四方扩张,根基正是那时打下的。
而眼下亚历山大三世所面临的困境,比先祖当年更为严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