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工业化的加速推进,粤城、松江等大城市的居民数量迅速增长。
短短三年间,粤城的人口由1846年的二十二万,增长至1867年的四十三万,几乎翻了一倍。
松江也由原来的三十万增长到现在的五十万,新增人口超过二十万。
如此迅猛的人口增长,使得城市变得愈发拥挤。
原有住房根本无法满足需求,许多人只能住在城郊,离工作地点很远。
如果没有合适的交通工具,通勤将变得极为不便。
而汽车与自行车的出现,有效缓解了这一问题,极大改善了城市居民的出行状况。
天朝的公交车票价并不高,一张车票只需两分钱。
对一个月收入三十元的普通工人来说,交通费用仅占工资的二十五分之一左右。
这个比例并不算高,大多数工人完全负担得起。
而且公交车行驶平稳、速度快,几公里的路程七八分钟就能到达,大大节省了通勤时间。
正因如此,这种公共交通工具在国内,尤其是大城市中广受欢迎,各地订单纷至沓来,一汽工厂几乎应接不暇。
好在松江的二汽工厂已经逐步投产,缓解了一汽的生产压力。
这也让一汽能够腾出更多精力,投入到其他类型的汽车研发和制造中去。
过去两年,一汽共生产各类汽车约两万辆,其中公交车四千辆,私人轿车一万两千辆,货车四千辆。
市场潜力最大的并非公交,而是私人轿车。
毕竟,有钱人通常不愿和普通百姓挤在一辆车上。
但是他们自己也确实有出行的需求,因此,当一汽工厂推出首款面向私人市场的轿车时,立刻引发了市场的强烈反响,销量一路走高。
这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天朝近年来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各地的道路状况得到了显着提升,足以支持像小轿车这样的交通工具通行。
此外,正府也采购了大量公务用车,分配给各级重要官员,为他们节省通勤时间、提升办公效率提供了便利。
而在民间,官员们使用的东西,往往被视为身份与品质的象征。
因此,但凡手里有些积蓄、又渴望提升社会地位的人,都会竭尽所能去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轿车。
甚至由于需求太过旺盛,订单积压严重,工厂产能跟不上,只能被迫实行限购政策。
这也进一步加剧了轿车的稀缺性。
自古以来,“物以稀为贵”就是不变的市场规律。
当一种商品数量有限,难以获取,人们便会不惜代价,高价求购。
原本一辆轿车的定价是1万元,可因为供应不足,硬生生被炒到了5万元!
要知道,1万元已经相当于一个普通人不吃不歇二十五年的收入,原本就不是个小数目。
而如今涨到五万,普通百姓恐怕这辈子都难以企及!
也正因为如此昂贵,即便是正府机构,能够配备公务车的,也只是极少数高层领导。
而正是这种稀缺与高昂,让轿车的价值不断攀升,丝毫没有回落的迹象。
天朝其实并不缺有钱人,远比外界想象的多得多。
虽然土地改革中,不少地主被清算,但那些世代经商的商人却毫发无伤,甚至不少地主本身也是商人出身。
他们虽然放弃了土地,但在商业上的根基仍在,财富依旧雄厚。
当汽车作为一种身份象征,被宣传为“成功人士”与“上流阶层”的标配时,这些有钱但缺乏社会地位的商人,便纷纷想方设法入手一辆,借此提升自己的社会形象。
正府其实早就察觉到有人在背后炒作汽车价格,但却并没有出手干预的意思。
甚至林文还亲自下令,要求一汽减少私人轿车的产量,维持一段时间内的供不应求局面。
这样做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从这些富商和地主手中多赚一笔!
随着工艺的不断改进,汽车的制造成本其实是在逐步下降的。
虽然目前一辆车的制造成本大约在六千元上下,售价定为一万元,毛利润为四成。
但随着技术工人的熟练程度提升、生产工艺趋于成熟、产品不良率下降,成本也会大幅缩减。
未来,汽车的制造成本有望降到三千甚至两千元,利润则会飙升到七成甚至八成。
不过考虑到当前的社会平均收入水平,即使价格降下来,普通人也未必买得起。
所以在最初几年,这种产品本就不是面向大众设计的,而是专门为那些有财力的富商地主准备的。
所以,产量必须控制!
每年生产五万辆,以一万元的价格卖出,远不如每年生产一万辆,按五万元卖出的利润丰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