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样的两难处境下,无论选择哪一方,都会带来不利后果。
因此,最稳妥的做法就是保持沉默,含糊其辞,避免站队。
如此一来,他们可以继续获得日不落的支持,同时也不会遭到天朝的直接攻击。
他们便能借机削弱幕府,夺取整个倭国的统治权。
等到实力足够强大,具备与天朝抗衡的资本后,再正式否认幕府之前的协议也未为晚。
这种策略对西洋人来说或许难以识破,但对于拥有数千年文明积淀的天朝人来说,却并不陌生。
“看来倭国人是想效仿越王勾践,把我们当作吴王夫差了!”林文笑着对顾维钧说道。
顾维钧听后心中一震,顿时明白皇帝对这次事件恐怕已是震怒不已。
“陛下,是否考虑向倭国增兵?”顾维钧随即问道。
李定国也紧跟着开口。
幕府当前在军事上已处于劣势,士气和战斗力都不如倒幕军。
汉军高层普遍认为,若没有外部力量介入,关原之战的结果极有可能是倒幕军获胜。
因此,如果不想眼睁睁看着幕府覆灭,现在正是出手干预的时机。
“好,命令海军以追究萨摩藩制造牡丹社事件的责任为由,炮击鹿儿岛,并登陆长崎!”
林文并不打算立刻放弃幕府。
虽然幕府目前形势不利,但尚未彻底崩溃,仍有挽救的可能。
实在不行,至少也要保住幕府的海军,让他们仿照历史,撤往函馆,建立虾夷政权。
届时,天朝可继续扶持虾夷政权,让倭国处于分裂状态。
无论如何,天朝绝不容许一个统一的倭国崛起。
长期维持其内部纷争,将他们的精力消耗于内斗之中,对天朝最为有利!
“此外,幕府先前紧急申请的一批军火要加紧运送,他们要求我们派遣军事顾问协助其进行军队改革、训练新军的请求,也可以一并答应。”
林文并不打算直接派遣地面部队介入倭国正面战场的决战。
出兵打击萨摩藩是因为其主力部队全在关原前线,后方空虚,攻其不备几乎胜算在握,损失也小。
但如果要派兵前往前线协助幕府对抗倒幕军,那伤亡就难以估量了!
毕竟,倒幕军虽是倭国本土势力,但战斗力不俗,甚至远胜于此前的湘军、淮军,更非如今的清军所能比拟。
若直接出兵参战,天朝至少需要派遣五万人以上,并做好承受三千人以上伤亡的准备。
这样的代价,比起派遣海军打击萨摩、提供军火与顾问,显然高出许多。
为一个尚未统一的倭国付出如此沉重的代价,显然是不明智的,尤其在还有更优策略的前提下。
因此,直接出兵是最糟糕的方案,如果要行动,最好还是动用海军,毕竟汉军在海军方面拥有更明显的优势。
倒幕军那几艘破旧的舰船,根本无法与汉军海军抗衡。
接到皇帝陛下命令后,汉军舰队迅速向萨摩藩的大本营进发。
6月1日儿童节这一天,汉军舰队驶入倭国海域,对鹿儿岛上的萨摩藩炮台发动了猛烈炮击。
此前,汉军战舰一直在倭国沿海巡弋,当地人早已对此习以为常。
也许正是因为汉军此前一直按兵不动,倭国人逐渐放松了警惕,甚至忽略了这支舰队所隐藏的巨大威胁。
当汉军舰队亮出战斗旗帜,突然对萨摩炮台发起攻击时,萨摩士兵一时之间全都惊呆了。
他们简直不敢相信眼前的事实——汉军竟然真的动手了!
难道这代表着天朝正式介入这场战争了吗?
由于之前制定的突袭计划,萨摩藩此时已将大部分兵力派往关原前线。
留守后方的兵力极为有限。
炮台守军在遭受攻击后,因未接到明确指令,不敢擅自还击,错失了第一时间组织反击的机会。
这就让汉军舰队在毫无阻力的情况下,连续发动了第二波、第三波炮击。
被打得措手不及的曰军这才反应过来要抵抗,然而,他们以往所面对的敌舰大多是木质结构,而眼前的汉军战舰却完全不同。
汉军战舰不仅装备了厚重的铁甲,而且航速极快、装甲坚固!
萨摩炮台上的火炮大多为老旧的前装滑膛炮,射速缓慢、射程有限,很难击中目标,即便偶然命中,也难以造成实质性伤害。
而汉军方面,数十发重达数百公斤的炮弹从305毫米舰炮中倾泻而出,将整个炮台炸得粉碎,曰军士兵与火炮一同被掀上天空。
这场炮击持续还不到五分钟,岸上的曰军不是被炮火吞噬,就是被同伴惨死的场面吓破了胆,纷纷逃离。
在确认岸上炮台已无威胁后,汉军迅速派出两千人的海军陆战队,对萨摩藩发起登陆作战。
曰军原本以为汉军只是来象征性地轰几炮,便纷纷弃守炮台逃往远处,心想惹不起还躲不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