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造成实质威胁!(2 / 2)

因为连傻子都看得出来,白熊的军事行动面临极高的失败风险,继续购买这些债券,恐怕只会让自己赔得倾家荡产!

巨大的伤亡迫使沙皇不得不暂时中止进攻命令,否则照这样打下去,白熊的五十万大军恐怕都要埋葬在这座城下!

然而,由于损失实在太过惨重,普列文已经成为了白熊人心中的一根刺,他们发誓必须攻克此地,将城内的土鸡军队彻底消灭!

于是,沙皇撤换了缅希科夫的职务,调派米柳京上将前往普列文指挥战局,改为采取围困策略,打算将城内的守军彻底困死。

可怜的缅希科夫,原本自己主张的就是围城战术,却因沙皇的压力被迫发起进攻。

而当进攻失败之后,所有责任都被推到了他身上,沙皇则把自己洗得干干净净!

普列文战役改变了欧洲的战略格局,使得白熊迅速南下、夺取君士坦丁堡的计划彻底落空。

同时,也大大缓解了奥迪利帝国在东线的作战压力,让他们得以抽调更多兵力来对抗普鲁士。

这场战争也因此被拖得更久了!

更重要的是,这次战役让要塞防御战术迅速引起了各国军队的高度重视。

在汉军的协助下,土军在普列文的防御堪称史无前例的成功。

而这种成功的战例,使整个欧洲各国意识到要塞防御的巨大威力,纷纷开始研究学习,并在国内设立专门课程,深入分析土军在本次战役中的防御策略。

这一趋势也直接影响了几十年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大战爆发之初,欧洲各国迅速进入了残酷的堑壕战之中,而机枪与铁丝网的广泛使用,进一步放大了防御战的威力,使得双方伤亡急剧上升,短短几年之间,几乎耗尽了欧洲各国的人力与国力!

就在白熊于普列文要塞前折戟沉沙、在世界面前颜面尽失之时,南方战场上,集结了十余万大军的意呆利军队,在进攻威泥斯时同样遭遇了惨败!

6月23日,十四万意呆利军队与八万奥军在威泥斯以北的平原展开决战。

尽管意呆利在兵力上占据优势,但由于指挥混乱、战斗力低下,最终被奥军重创。

在短短十五天内,意呆利接连吃了三场败仗,不仅未能夺回威泥斯,还损失兵力两万余人,被迫撤军。

到了七月初,意呆利军队已完全撤回出发地。

从此,“战五渣”的形象便深深烙印在了欧洲各国的印象中。

受此影响,南线的奥军迅速抽调兵力返回本土,加强了维野纳地区的防御力量。

普列文与威泥斯两场战役的失败,使普鲁士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消息传到柏霖,俾斯麦勃然大怒。

为了促使意呆利参战,普鲁士此前已先后提供了高达一亿两千万马克的军事援助,原本希望他们能在南线牵制奥军,为普军主力创造战略优势。

没想到意呆利竟然如此不堪一击,转眼之间便被击溃!

这样一来,非但未能牵制南线奥军,反而促使其大举回援,直接增强了正面战场上的防御力量,使普军的进攻更加困难。

“我们不能再指望所谓的盟友了,无论是白熊还是意呆利,他们都靠不住。

想要实现德意志地区的统一,只能依靠我们自己的力量!”

俾斯麦立刻前往皇宫,向威廉一世陈述战局。

威廉一世也为当前的局势感到头痛不已。

汉军的介入让东线战场形势逆转,土鸡在东方取得优势,白熊遭受重创。

所幸土鸡尚无力发起进攻,对普鲁士尚无直接威胁,因此东线局势尚可接受。

然而意呆利在南线的惨败,却是对普军战局造成了实实在在的影响。

正面战场上突然多出数万奥军,对德军的推进计划构成了极大阻碍。

担任主攻任务的第二军团将面临巨大的压力,同时第一军团的防御也十分吃紧,高卢军队目前持续调兵遣将,总兵力已经突破了六十万人。

这支超过六十万的大军正朝莱茵地区压境,第一军团能否顶住这波攻势,还是个未知数。

如果第一军团最终守不住,那高卢军就能一路打进他们的本土!

所以,局势已经到了千钧一发的紧要关头!

“你有什么想法,我的宰相!”

威廉一世对俾斯麦极为信任,他清楚这个人一向具备清晰的战略眼光,因此想听听他的意见和安排。

“陛下,我认为我们现在不能再按照原计划稳步推进了,必须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

“什么决定?具体说说看。”

威廉一世对他的想法很感兴趣,立刻追问。

“我认为,应当立即让卡尔的第二军团放弃对布拉铬的强攻,转而迅速向南推进,直取维野纳!”

在卡尔的第二军团夺取苏台德地区之后,原本的作战计划是先攻下布拉铬,清除南下路线上的阻碍,再继续南进攻击维野纳。

然而布拉铬城防坚固,奥军在此部署了重兵,导致他们进攻受阻,打了将近三周仍未攻克。

再加上奥军从意大利方向调来援军,势必还会向此地继续增兵,攻下该城的难度只会越来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