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造成了巨大压力!(2 / 2)

即便遇到丰收年景,粮食收成多了,地主也会趁机压低粮价收购,让农民虽然有粮却换不来应有的价值。

而一旦遇到灾年,收成减少,粮食不够吃,农民只能向地主借钱买粮,地主又会趁机放出高利贷,使农民背负沉重债务,最终不得不变卖土地低价抵债,沦为地主的佃户。

历朝历代,每一个王朝的土地兼并都是如此逐步展开的。

当土地兼并发展到后期,国家中的自耕农数量大幅减少,缴税的人越来越少,国家财政难以维持,只能提高税率。

税率一高,百姓负担更重,底层民众生活艰难,一旦遭遇自然灾害,极易引发大规模的饥荒,造成无数百姓饿死,走投无路的人只能揭竿而起,反抗朝廷。

而大规模的起义会带来社会的动荡,国力衰弱,即便朝廷勉强渡过这次危机,也会加剧内部矛盾,进而引发下一次更大规模的动乱,最终导致政权崩溃。

自秦始皇统一六国以来,华夏历代王朝难以摆脱三百年兴亡更替的轮回,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个阶段土地兼并已发展到积重难返的地步。

唯有通过大规模战争打破既有的利益分配格局,重新洗牌,使得大量土地因战乱而失去主人,新王朝建立后才有足够土地重新分配。

同时战争也减少了大量人口,新的政权才能在旧王朝的废墟上重新崛起。

这也就解释了为何前朝灭亡时,战争越是惨烈、破坏越严重,新王朝的国力就越强,其繁荣期也往往更持久。

历史一次次证明,如果大汉帝国不愿重蹈覆辙,就必须打破这个历史循环。

而打破这一循环的关键,在于彻底铲除地主阶级。

真正从事生产的是农民,地主阶层本身并不参与劳动,只是依靠土地收益生存的寄生阶层。

从社会价值来看,地主毫无贡献。

但他们却占据了大量土地与财富,实质上削弱了农民的生产能力,使底层百姓生活更加艰难。

这导致国家整体生产力下降,统治危机加剧,发展潜力受到严重压制。

若能铲除这一阶层,由其掌控的大量财富便可被释放出来。

国家可吸收其中一部分,大幅改善财政状况,投入更多资金用于建设学校、医院、公路、桥梁和铁路等基础设施。

同时,也有资金可用于资源开发、工厂设立,创造就业机会,提高民众收入,增强国家整体实力。

这些资金一旦流入国家手中,便能改善民生,推动经济发展!

而民众分得的那部分财富,也能极大改善他们目前艰难的生活状况,使百姓生活质量显着提升。

当民众生活条件改善,收入增加,自然就有了消费能力。

消费的提升又将进一步拉动经济增长,从而形成正向循环,促进国家经济的良性运行。

因此,从长远来看,土地改革、铲除地主阶级,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若不进行土地改革,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将受到严重阻碍,底层民众负担沉重,社会动荡风险上升,治理成本也将随之增加。

从短期来看,汉军要修建大量基础设施,必然需要征地,如果不铲除地主阶层,他们势必趁机牟利,在征地中大肆敲诈勒索,影响铁路等工程进度,造成国家财政的巨大损失!

因此,无论从长远还是现实角度出发,汉军都必须彻底解决地主问题。

于是,在鄂省首府江城,林文正式下达了全国范围内开展土地清查与改革的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