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段铁路有两种路线可选。
第一种是从粤省省会粤城出发,经惠城进入赣省,再由赣省进入徽省,最后进入直隶,通往北方的京城。”
在林文面前,墙上挂着一幅巨大的天朝地图。
地图上清晰地标注着两条铁路线路,起点均为南方的粤城,终点均为北边的京城。
这两条铁路的目标一致,都是为了打通天朝南北的交通大动脉,便于沿途的人员往来与物资运输。
在和平时期,各省可以通过这条铁路将农产品和工业产品运往南北的大城市与富裕地区销售,从而带动内陆交通不便省份的经济发展。
在战争时期,铁路则能更快地调动汉军兵力,实现部队的快速集结与部署。
铁路在战争中的巨大价值已经在普奥战争中得到充分验证,等到数十年后的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各国都将深刻认识到铁路在军事运输中的关键作用。
詹天佑介绍的第一条线路,实际上就是后世的京九线。
这条铁路同样是天朝南北交通的重要干线,在天朝铁路建设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不过,这条线路也存在不少问题。
沿线所经城市大多不是重要都市,除了赣省的省会南昌城外,其他城市的规模普遍偏小,因此经济辐射能力有限,所能带动的发展区域也较为狭窄。
这一点与京广线相比劣势明显。
早在清府时代,京广线就已经被优先提上日程,而京九线则是在京广线运力严重不足、不堪重负的情况下,直到百年之后才被提出并建成,主要作用是为了缓解京广线的运输压力,并改善沿途的交通状况。
因此,无论从政治角度还是经济角度来看,京九线都不是最优选择。
詹天佑讲完后,似乎察觉到林文有些迟疑,便继续补充道:
“第二种选择是我们早前规划的那条路线。
从粤省进入湘省,再由湘省穿过鄂省,进入豫省,最后经豫省抵达直隶,直达京城。
这条线路稍长一些,但沿途经过的地区和城市更为密集。”
这正是后世的京广线。
虽然从南到北的路程略远,通行时间更长,但其辐射范围更广,途经地区多为人口大省。
与赣省、徽省相比,湘省、鄂省、豫省不仅人口更多,地理位置也更接近国家中轴线,能够覆盖几乎整个天朝的核心区域。
若不是具备如此多的优势,天朝也不会如此重视这条铁路,甚至早在清廷灭亡之前,就已经着手修建了。
“就选第二条。
第一条作为备选方案,等将来我国形成南北与东西交汇的铁路网络之后,再另行考虑。”
林文当即拍板决定。
他清楚,路线之争极易耗费时间,与其争论哪条线路更合适,不如尽早开工,抓紧建设。
詹天佑本身也更倾向这条线路,但这种决定必须由汉王亲自定夺。
毕竟铁路带来的经济效益巨大,各省都希望线路能从本省经过,否则难免引发不满。
这种政治压力,是詹天佑个人难以承担的。
“这条铁路我们计划分为两段同时推进,北段与南段并行建设。
南段的粤汉铁路目前已经从粤城修到了惠城,正准备进入湘省境内。”
但是南方多山,粤省北部和湘省南部的山脉众多,我们目前面临的是开凿隧道穿山,还是沿河谷架设桥梁翻山,这两种方案施工难度都非常高,若要建成通车,估计至少需要五年时间!”
“至于北方的京汉铁路,目前已经修建到了保定城,与南方多山的粤汉铁路相比,北方以平原为主,高山极少,仅在豫省进入鄂省的交界地带有一些丘陵,我们也可以避开这一区域,经由南阳盆地进入信阳,这样一来甚至可以顺带连接起襄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