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大明帝王的群聊日常 > 第168章 万历皇帝朱翊钧(10)

第168章 万历皇帝朱翊钧(10)(1 / 2)

群聊名称:大明朱家奇葩群(32)

朱翊钧:“咱废话少说,直入正题,先说说我功绩里的外交。

1596年,万历二十四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写了封亲笔信,派使者约翰·纽伯莱给我送来,信里想让英中好好搞贸易。

可惜啊,这使者半路出事了,信没丢,但成了伊丽莎白一世的终身遗憾,后来这信被英国国家博物馆收了。”

朱元璋:“说起英国,就想起八国联军,真是气煞我也!不过这女王一世,还算有点眼光。”

朱厚照:“英国女王还给你写信?这排面可以啊!”

朱高煦:“贸易往来?不就是做生意嘛!早说啊,我当年跟着爸爸打仗缴获的宝贝,说不定能跟他们换点稀罕玩意儿。”

朱雄英:“可惜使者半路没撑住,这信成了跨世纪未读消息了,心疼女王一秒。”

秦良玉:“要是信送到了,咱大明的丝绸瓷器说不定能卖得更远,边疆将士的装备都能再升级升级。”

戚继光:“贸易搞好了,银子不就来了?总比派矿监去民间搜刮强,可惜这机会,跟丢了场大胜仗似的。”

朱厚熜:“女王写信求贸易,说明咱大明当时够分量!我当年炼丹要是能从英国弄点稀罕药材,说不定效果更好。”

朱棣:“我派郑和下西洋时候,哪国国王不是捧着国书来见?不过英国这女王有眼光,知道跟咱做生意能发财。”

朱祁镇:“可惜这使者,要是顺利到了,说不定现在咱群里还能加个英国友人,天天唠唠海外奇闻。”

海瑞:“互通贸易,利国利民!然使者遭难,天意难违。但由此可见,我大明国力鼎盛时,威名远播海外,实为幸事。”

张居正:“万历朝要是能抓住这次机会,打开海上贸易新局面,国库也能宽裕不少,可惜这桩憾事。”

朱翊钧:“现在想起来都觉得可惜,不然说不定咱大明早就跟英国建交了,哪轮得到隔壁那帮人折腾。”

朱元璋:“做生意可以,但得守住规矩!咱大明的东西可以卖,骨气不能丢,别学后来的人,让人欺负到家门口。”

朱厚照:“我看啊,主要是那使者运气太差,换我派的人,骑马带刀一路护送,保管把信送到万历手上。”

朱雄英:“现在这信还在英国博物馆?也算成了中英交往的老物件了,以后有机会得去瞅瞅,看看女王的字写得咋样。”

朱翊钧:“我万历年间,西方传教士纷纷来华传播基督教,中西文化也算有了交流。

1601年1月25日,万历二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利玛窦觐见了我,给我送了自鸣钟、圣经、《万国图志》、大西洋琴这些新鲜玩意,得了我的信任。

他还把封面烫金、装订精美的《地球大观》送给我,说从这地图集上能看到他从西方来中国的路线。

同年,我下诏允许利玛窦他们长住北京。之后利玛窦在北京凭着学识结交士大夫,跟人聊天主、灵魂、天堂地狱,还编新书,像《二十五言》就是用中文写的,不少知识分子都尊重他。

到1605年,北京就有200人信天主教了,里头还有几个公卿大臣,最有名、影响最大的是进士出身的翰林徐光启。

除了利玛窦,明末来的着名传教士还有意大利的熊三拔、艾儒略,日耳曼的汤若望,瑞士的邓玉函,西班牙的庞迪我等。

这些人在中国传播西方天文、数学、地理这些科学技术,对当时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算有点促进作用,也唤醒了士大夫里的少数先进分子,对中西交流贡献不小。

他们把在中国的经历写到西方,引起挺大反响,对日本和朝鲜认识西方文明也有重要影响。”

朱厚照:“洋和尚来传教还带这么多新鲜玩意?自鸣钟是不是跟我玩的机关木偶似的?大西洋琴弹起来好听不?”

朱高煦:“《万国图志》?能比我当年打下来的地盘大?不过能让皇上允许长居,这些洋和尚怕是有点真本事。”

朱雄英:“利玛窦够厉害啊,不光能跟皇上唠,还能跟士大夫处成朋友,这社交能力比我父皇当年笼络大臣还强。”

秦良玉:“传播天文数学?这可比光念经有用!边疆测个地形、算个粮草,说不定都能用得上,这些传教士倒像个技术顾问。”

戚继光:“我练兵那会儿要是有西方的数学知识,排兵布阵、算弹药补给能更精准,看来这中西交流还真能派上用场。”

朱棣:“当年郑和带回来的都是香料宝石,这些传教士带的是学问,有意思!不过得防着点,别打着交流旗号搞小动作。”

朱祁镇:“徐光启都信了天主教?看来这些洋学问确实有吸引力,我当年要是能接触接触,说不定看地图能明白得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