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外无物,若心中有父子亲情,何惧二龙相见?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
朱祁镇:“咳咳……我当年在瓦剌,还天天想儿子呢。”
朱祁钰:“连儿子都不敢见,你这皇帝当得够窝囊的。我当年再忙,也得陪太子用膳。”
朱厚熜:“那是为了他们好!邵元节说这样能保他们平安,后来不也应验了?”
朱厚照:“应验个屁!你那丹药把自己吃得五劳七伤,还好意思说应验,我看你是怕儿子比你活得长,抢你皇位吧。”
朱厚熜:“堂兄你再说,就把你扔炼丹炉里炼了。”
朱厚熜:“好了好了,大家消消气,我来说说我的好事,我可不只炼丹,也干了点正事的[得意表情包]”
徐阶:“皇上,还是我来说吧。关于内阁,洪武皇上废了丞相之后,一天要处理400件国家大事,每天要看的文字差不多20万,不得不找些学士帮忙处理行政工作。
一代一代传到嘉靖朝,内阁制度才算正式像模像样:有名称、有办公地点、有下属人员,内阁大学士的级别从原来的五品、六品提到了二品甚至一品,比五府六部的官员级别都高,所以到嘉靖时期,内阁制度才算最终形成。”
朱元璋:“哦?内阁制度在你手上才算成型?那我当年废丞相岂不是给你做嫁衣?不过能把大学士提到二品,总算没让那帮文官骑到武将头上。”
朱棣:“我当年设内阁时就说过,得给够权才能办事!你小子总算没跑偏,比某些只会瞎折腾的强。”
朱厚熜:“那是自然!内阁没规矩怎么行?定级别、设办公点,才算正经衙门。不像太祖爷当年,大学士跟临时工似的[坏笑表情包]”
朱厚照:“切,设再多规矩有啥用?能比我豹房办事快?我当年传圣旨,太监跑一趟就搞定,哪用得着内阁磨磨唧唧的。”
朱雄英:“内阁制度成型可是大事,相当于给大明装了个‘中央处理器’,嘉靖这波操作算把四叔的‘半成品’搞成了正版强。”
秦良玉:“内阁理顺了,办事效率确实能提高。当年抗倭奏折,要是没内阁统筹,怕是得拖到倭寇打进来。”
徐阶:“皇上还定了票拟制度,大臣先拟好处理意见,皇上画圈就行,既省了皇上的事,又让内阁有章可循。”
海瑞:“内阁制度虽好,但若皇上沉迷修道,再好的制度也会失灵。幸得徐阁老等人力撑,才没出大错。”
王阳明:“内阁分权,既能辅佐皇上,又能制衡专权,算是取了个中道。只是权力这东西,得捏得准才行。”
朱厚熜:“听见没?这叫制度创新!比某些人只会骑马打猎高级多了。我告诉你们,当年内阁学士见我,都得按品级行礼,规矩倍儿清。”
朱元璋:“少得意!制度再好,也得看谁用。你后期把内阁当摆设,有屁用。”
朱厚熜:“是是是,太祖爷说的都对,谁还没犯过错呢,我晚年不都醒悟了嘛。好了,今天就到这儿,有劳@秦良玉 将军了。”
朱雄英:“我发现你是故意先说坏的,后面说好的,然后让秦姐姐给你说结尾。”
朱祁镇:“把故意俩字去掉[坏笑表情包]”
秦良玉:“我是看不说结尾,总觉得差点啥,所以我拍板,小殿下继续,咱们明天接着聊。”
“啪!”
朱雄英:“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呐!”
朱厚照:“雄英,啥时候说说你的故事,我很好奇呐。”
朱雄英:“我走得早,有啥故事可讲?好了,散会,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