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祁镇:“@朱祁钰 皇弟,说喝假酒的该是你吧。”
陈友谅:“快别啰嗦了,赶紧讲。”
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也就是元文宗天历元年九月十八日,我出生在一个穷人农民家庭。我爸叫朱世珍,我妈是陈氏。我在家里排行老四,家族兄弟里排第八,所以叫朱重八。”
朱元璋:“咱这朱氏一族,是从金陵的句容来的,有个地方叫朱巷,在通德乡。祖上一直都是老老实实种地的,后来搬到泗州盱眙县和濠州钟离乡。”
朱元璋:“1343年,也就是至正三年,濠州闹旱灾。第二年春天,又闹了严重的蝗灾和瘟疫。
不到半个月,我爸、我大哥还有我妈就先后去世了。就剩下我和二哥,家里穷得叮当响,别说买棺材了,连块埋亲人的地都没有,多亏邻居刘继祖给了我们一块坟地。
我和二哥找了几件破衣服把尸体包起来,才把父母埋在刘家的地上。
为了活命,我跟二哥、大嫂还有侄儿只能各奔东西,自己找活路。”
朱元璋:“后来实在没辙了,我就跑去投奔皇觉寺的高彬和尚,剃了头当了行童。在寺里,我每天扫地、上香、敲钟击鼓、做饭洗衣,没少被老和尚骂。
没过多久,当地闹饥荒,寺里也没了施舍,住持只能打发和尚们出去化缘。没办法,年仅17岁的我,只能离开寺院,拿着钵去流浪乞讨。”
朱棣:“还好我爸出去流浪了,不然咋长见识,又咋能打败陈友谅?”
朱元璋:“Judy,你这话听着咋有点怪。”
朱元璋:“不过你说的也对,我要是没出去,一直待在寺庙里,确实啥都不懂,又咋能打赢友谅。”
朱厚照:“这就是传说中的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你看,我就说得多出去走走,别老窝在那儿修道炼丹,@朱厚熜 。”
朱厚熜:“……”
朱厚照:“我提醒堂弟你哦,你别扯我旧伤疤哦。”
陈友谅:“哈哈,有意思,太有意思了。”
秦良玉:“之前是英宗和景泰皇上吵,现在又轮到你们俩了是吧?”
朱厚熜:“我啥都没说啊。”
朱元璋:“良玉妹子说啥就是啥,你不说话发个省略号干啥?好了,别吵了,我接着说。”
朱元璋:“后来我一边走一边乞讨,从濠州往南到了合肥,然后折向西进了河南,到了固始、信阳,又往北走到汝州、陈州这些地方,再往东经过鹿邑、亳州,在1348年,也就是至正八年,又回到了皇觉寺。
这流浪的三年,我把淮西的大城市都走了个遍,见识了各地的风土人情,眼界开阔了,也积累了不少社会经验,这段经历对我一生影响可大了。
而且在外面云游的这三年,正好是元末农民起义闹得轰轰烈烈的时候。社会上到处都在传‘明王出世,普度众生’,北方的白莲教也在这么宣传,我流浪的时候也接触到了这些。”
朱标:“爸爸这经历,简直是在生死边缘走了好几遭啊。想想以前那么难,现在能打下大明江山,太不容易了。”
陈友谅:“虽说老朱你后来得了天下,可当年鄱阳湖那一战,咱打得那叫一个惊心动魄,要是我运气再好点……”
朱棣:“陈友谅,输了就是输了,别找借口。我爸能赢,靠的是真本事,可不是运气。”
朱聿键:“各位,咱先听太祖爷讲完嘛。太祖爷,之后又发生了啥?”
马秀英:“@秦良玉”
“啪!”
陈友谅:“这啥动静?”
秦良玉:“要想晓得后头咋个样,就等到下盘儿再摆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