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张纯张举叛乱(1 / 2)

大将军府的议事堂内,群英荟萃。

堂中摆满案几,大将军府的府官悉数到场。

玄色服饰、银甲戎装交错,气氛肃穆。

何方身着武官服,脱了靴子,进入堂中。

甫一转过屏风,便引来满场目光。

按汉制,曲军侯虽然是比六百石,但军人地位偏低。

很明显,没有参与此等议事的资格。

不过,何进这次会议,早在堂中主位旁加了一张席位。

位置远在在嫡长子何咸之上。

何咸坐在掾属的位置中,见何方走来,眼底掠过一丝复杂。

数月前,这个家伙还只算是他家的一个部曲家兵。

因为和他妻子尹姝的婢女小翠之间有矛盾,尹姝和他商议如何处置。

他听后觉得此人挺有意思,便力主拉拢,把婢女小翠赐给对方为妾。

没想到,短短数月的时间,对方一跃成为了曲军侯。

曲军侯没什么,关键在于阿翁何进对其颇为看重。

小翠......小翠嘴唇有点厚,让何咸颇为不喜,但现在想想,居然还有些回味。

改日找两个婢女再换回来,或者换着玩......

但这个念头只在脑海中闪过,便被何咸压了下去。

他身边小娘多,妾室都不怎么顾得上,更遑论婢女了。

但何方这种底层上来的,目前还只有一个妾室,一定颇为看重。

关键是看不透。

自己如此做,他若是喜欢倒也罢了,若是不喜,反倒以为自己折辱他,就得不偿失了。

诸多心里想法,并不耽误他对何方拱手示意。

何方回礼。

快步上前,对着主位上的何进躬身行礼:“侄儿何方,参见伯父。”

何进抬手示意他入席,声音带着几分威严却不失温和:“坐吧,今日议事关乎北疆安危。

你也听听,多学学。”

“唯!”

何方礼毕后,顺着何进的指引坐在了对方的旁边。

看到这一幕,堂中众人皆暗自心惊。

他们之前还在讨论,何进加的这个席位给谁,原本还以为是不是袁绍要来,谁知道竟是让何方坐下。

而且,这话,哪里是让他“学学”,分明是把何方当作核心层来培养。

短暂的议论声中,何进已经看向长史王谦。

王谦点点头,拿起一份文书。

与此同时,何方也看过去,在观察着王谦。

这人在虽然历史上名声不大,却是正经的公族(权势)+经学(学术)世家。

王谦的爷爷王龚官至太尉,父亲王畅,官至司空,两世三公,是为公族世家。

王龚的经学以《易》为宗,兼融诸经。

王畅继承家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周易》研究推向深入,并通过教育实践影响了汉末学术走向。

在荆州大兴教育的刘表,是王畅的弟子。

说句通俗易懂的话,就是王家在学术上相当于世代是院士,同时在官场上,世代是正国级。

不过,到了王谦这一代,有点瘸腿。

经学上的成就一般,官职上也就做到了大将军府的长史。

又因为不愿意和何进联姻,仕途也基本到顶了......

不过他虽然不咋样,但生的儿子却大放异彩。

碰到董卓乱政,李傕郭汜攻破长安时,大概率已经死去。

当时王谦的儿子王粲,只有十六七岁,与族兄王凯、友人士孙萌一起到荆州去投奔他父亲的师弟刘表。

后来,归降曹操之后,官职最高做到比两千石的侍中。

虽然在官位上没能达到祖父和曾祖父的高度,但在学术,尤其是在文学上,达到空前的高度。

王粲不仅名列建安七子,而且是其中成就较大的一个,与曹植并称“曹王”。

梁朝大文学评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才略》中赞誉王粲为“七子之冠冕”。

王粲死的时候,曹丕亲率众文士为其送葬。

为了寄托对王粲的眷恋之情,曹丕对王粲的生前好友们说:“仲宣平日最爱听驴叫,让我们学一次驴叫,为他送行吧!”

于是,一片驴鸣之声响起。

这就是着名的驴鸣送葬......

然而两年后,曹丕就因为魏讽谋反案处死了王粲的两个儿子......

王粲其实和刘表还有个渊源,按历史记载刘表原本打算把女儿嫁给王粲,但是嫌弃王粲长得丑,于是把女儿嫁给了王粲的族兄王凯。

这个在何方看来,就是明显的春秋笔法。

刘表原本打算把女儿嫁给王粲,从逻辑的角度说,不可能是见都没见,就有了这个打算。

而且刘表184年就在大将军府里和王谦共事,他被何进征为掾属,很多人推测是袁绍走的关系,但从人情世故上来说,王谦推荐的可能性更大些。

毕竟刘表是王谦的师弟,当年也是王谦父亲王畅的杰出弟子。

王畅担任南阳太守的时候,十七岁的刘表就跟在王畅身边,还和王畅有关于节俭和中庸的探讨。

因为刘家也是山阳人,大概率两家是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