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山听得晕头转向,扯着侯吉问:“猴崽子,他们说的啥意思?是要去打更大的仗吗?比郡守老儿还厉害?”
侯吉紧张地咽了口唾沫,小声道:“山、山哥,好像是的……是要去打京城里最大的坏蛋……”
“好啊!”熊山一听反而兴奋起来,摩拳擦掌,“那敢情好!跟着昊爷,打最大的坏蛋,立最大的功劳!”
张诚麾下的军官们,则更多地从军事角度议论纷纷:“董卓麾下西凉铁骑,据说悍勇无比,天下闻名……”
“联军虽众,却各怀心思,能否齐心?”
“若我军参与,该当如何进兵?粮草辎重如何保障?”
整个山寨,乃至整个郡南,都因这一纸檄文,陷入了某种躁动不安又充满巨大不确定性的氛围之中。原本聚焦于郡内矛盾的视线,被强行拉到了波澜壮阔的天下棋盘之上。
刘昊再次登上了黑风岭的高处,手中握着那份抄录的檄文。山下,他的基业已然初成;而山外,一个风起云涌的大时代正扑面而来。
郡守的威胁暂时消除了,甚至可能转而试图拉拢他这股不小的力量。但这并非真正的安全,而是意味着他必须更快地做出抉择。
是继续埋头经营郡南这一亩三分地,在乱世中求一个偏安?还是毅然投身于这天下洪流之中,去搏一个更大的前程?
选择前者,或许可保一时安稳,但迟早会被更大的浪潮所吞噬或裹挟。选择后者,则是踏上一条遍布荆棘也更辉煌的道路,机遇与风险并存。
他知道,历史上这场讨董之战,虎头蛇尾,并未成功。但其间英雄辈出,也是许多未来霸主崭露头角、积累名望的关键舞台。
“曹操……袁绍……孙坚……公孙瓒……”他低声念着那些即将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名字,胸中一股豪气渐生。既然来到这个时代,岂能错过与天下英雄同台竞技的机会?
他的目光渐渐变得坚定。
回到议事厅,刘昊将檄文轻轻放在案上,环视着神情各异的张诚、老王等核心骨干。
“天下大势已变。”刘昊缓缓开口,声音沉稳有力,“董卓倒行逆施,天人共愤。曹孟德发此檄文,乃大义所在。我辈既为汉臣,亦当有所作为。”
众人神情一凛,知道昊爷已有了决断。
“然则,”刘昊话锋一转,“诸侯联军,各怀心思,前景难料。我军虽初具规模,然地处边陲,贸然卷入中原大战,绝非上策。”
张诚忍不住道:“昊爷,那我们是……”
刘昊眼中闪过一丝锐利的光芒:“檄文要响应,大义要占据。但如何响应,却有待思量。即刻多派精干斥候,不仅监控郡城,更要尽可能地向东、向北渗透,打探联军集结情况、各路诸侯动向,尤其是冀州、并州方向的实情。”
他走到地图前,手指点向虎牢关方向,却又缓缓移开。
“我们要知道,谁是真英雄,谁是滥竽充数;哪里有机会,哪里有陷阱。在此之前……”
他看向众人,语气不容置疑:“郡南,是我们的根本。整军备战的命令不变,但目标不再是郡守赵汝成。我们要练出一支真正能拉出去,能与天下强军一较高下的雄师!”
“同时,给郡守赵汝修书一封。措辞恭敬些,问他对此天下大变、讨董义举,有何高见?我郡南之地,又该如何自处?”
众人闻言,先是一愣,随即恍然大悟。昊爷这是要以退为进,一边积蓄力量,一边试探郡守的态度,甚至可能……反过来将郡守一军?
“诺!”众人齐声领命,心中激荡,仿佛已经看到了更广阔的舞台。
山雨欲来风满楼,讨董的檄文如同一声号角,不仅吹响了天下大乱的序曲,也吹动了边陲之地一颗不甘沉寂的雄心。未来的路该如何走,答案似乎正在风云际会中慢慢浮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