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眼神坚定地说:“以前我对未来很迷茫,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现在我明确了,我要一辈子做公益,把非遗传承和乡村振兴当成自己的事业。去年我还考上了公益管理专业的研究生,希望能学到更多专业知识,更好地推进公益项目。”小李的话语里满是朝气,“这几年,我不仅收获了成长,还收获了爱情——我的女朋友也是志愿者,我们一起在公益路上并肩前行,特别幸福。”
乡村乡亲的美好生活
羌寨老支书喝了一口米酒,慢悠悠地说道:“要说变化,我们羌寨的变化才叫大呢!五年前,村里的路还是土路,孩子们上学要走两个小时山路,年轻人都外出打工,村里只剩下老人和孩子。自从基金会来了以后,帮我们修了路、建了学校,还搞起了非遗旅游。”
老支书脸上满是笑容:“现在我们村的游客越来越多,村民们开起了民宿、餐馆,卖起了羌绣、竹编等土特产,家家户户都赚了钱。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也回来了二十多个,村里又热闹起来了。孩子们在新学校里上课,还能学非遗手艺,别提多开心了。”
他指着远处的“幸福树”:“你们种下的那棵‘幸福树’,现在已经长成参天大树了,村里的孩子们每天都去浇水、照顾它。去年我们还在树周围建了一个小广场,晚上大家都去那里跳锅庄舞、聊家常。现在的羌寨,环境美了、收入高了、人心齐了,日子过得比蜜还甜!”
一位村民代表也补充道:“还有苏医生搞的健康服务站,真是帮了我们大忙。以前我们生病只能硬扛,现在在家门口就能免费体检、看小病,苏医生还定期来给我们讲健康知识。我以前有高血压,跟着苏医生学做健康操、调整饮食,现在血压控制得特别好。”她笑着说,“这几年,我们不仅过上了好日子,还收获了健康和快乐,真要谢谢你们这些好心人!”
忠犬联盟的温暖日常与新规划
听着老友们的分享,陈曦四人也纷纷打开话匣子,分享着彼此的近况。苏医生笑着说:“这几年我除了推进乡村健康服务站建设,还迷上了园艺。我在院子里种了很多花草,还有一些中草药,闲暇时就打理花草、研究养生食谱。”她看向大家,“以前我总想着工作,现在学会了劳逸结合,身体越来越棒,也能更好地投入公益事业。接下来我打算编写一本《乡村养生食谱》,把简单易做的健康菜品教给村民们,让大家吃得更健康。”
林砚舟则分享了自己的非遗创新成果:“这几年我一直在尝试非遗与现代生活的结合,除了竹编,还学习了漆艺、剪纸等技艺。去年我设计的‘幸福树’系列非遗文创产品,销量突破了一百万。”他拿出手机展示作品,“你们看,这个竹编台灯、漆艺茶具,都融入了非遗元素和健康理念,很受年轻人喜欢。接下来我想在全国开设非遗体验工坊,让更多人亲手感受非遗的魅力。”
沈亦舟举起相机,笑着说:“我这几年一直在拍摄公益纪录片,《微光十年》下个月就要在全国公映了。这几年我走遍了基金会帮扶的所有乡村,记录下了很多感人的故事。”他的眼神里满是热爱,“现在我不仅是摄影师,还成了孩子们的‘影像老师’,教他们用镜头记录家乡的变化。接下来我想做一个‘乡村影像计划’,让每个乡村都有自己的影像档案,让更多人了解乡村的美好。”
陈曦最后说道:“这几年,我最幸福的事就是陪着父母旅行、看着基金会成长、和大家一起坚守公益初心。现在我父母的身体越来越棒,我们每年都会一起去一个乡村,看看孩子们、看看‘幸福树’。”她看向老友们,“基金会的发展离不开大家的支持,接下来我们会重点推进‘幸福树养护计划’,让更多乡村拥有幸福树,让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我相信,只要我们一起努力,一定能让公益的微光照亮更多角落,让更多人收获幸福与快乐。”
夜色渐深,小院里的欢声笑语却未曾停歇。老友们分享着各自的近况,传递着幸福与正能量,每一个故事都让人感动,每一份收获都让人欣慰。这场分享,不仅让大家了解了彼此的生活,更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让情谊在交流中愈发深厚。
陈曦看着身边的老友们,心中满是温暖与笃定。她知道,这些幸福的瞬间、成长的收获,都是公益路上最珍贵的财富。未来,她会带着这份正能量,继续坚守初心,珍惜情谊,与老友们一起在公益的道路上并肩前行,让幸福与温暖永远延续,让一生圆满的故事在传递中愈发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