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师傅则拉着林砚舟的手,激动地说:“林老师,谢谢你一直以来对非遗的守护。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学习竹编技艺,我的徒弟也遍布全国各地,这都是你们的功劳啊!”他还现场展示了自己带来的竹编作品,那是一件微型的“幸福树”,枝叶繁茂,栩栩如生。
聚会没有固定的流程,没有繁琐的仪式,大家围坐在一起,吃着家常饭菜,聊着心里话。有人分享着自己的生活变化,有人诉说着对公益的新想法,有人回忆着当年一起走过的乡村小路,有人畅谈着未来的美好期许。
沈亦舟拿着相机,穿梭在人群中,记录下每一个温暖的瞬间:老友们举杯欢庆的笑脸,孩子们围着李师傅学习竹编的认真模样,乡亲们与四人拉家常的温馨场景。“这些照片,都是我们情谊的见证,我要把它们整理成纪念册,送给每一位老友。”他说道。
苏医生则带着大家一起做非遗健身操,院子里立刻充满了欢声笑语。“大家平时工作忙,一定要注意身体,以后我们每年都聚一次,一起健身、一起聊天、一起做公益。”她说道,还为每位老友准备了一份健康礼包,里面装着健康手册和自制的养生茶。
林砚舟则和李师傅一起,教大家编织简单的竹编挂件。“这个竹编挂件虽然简单,但代表着我们的情谊,希望大家带着它,就像带着我们的牵挂一样。”他说道,大家学得格外认真,虽然动作略显笨拙,但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共话未来:初心不改,温暖延续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小院里渐渐安静下来。陈曦提议大家围坐在“幸福树”下,聊聊未来的公益计划与个人期许。“五年的公益路,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这只是开始。未来,我们希望能和大家一起,把‘幸福树养护计划’做得更好,让更多乡村拥有幸福树,让更多非遗技艺得以传承。”
王总立刻响应:“我代表公司,愿意继续加大对基金会的支持,不仅提供资金支持,还将利用公司的资源,帮助非遗产品拓展销售渠道,让非遗文化走进更多家庭。”
李师傅则说道:“我愿意把自己的竹编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未来,我想和基金会合作,开设更多竹编公益课堂,培养更多非遗传承人。”
志愿者张姐则表示:“以后我会抽出更多时间参与公益活动,不仅自己参与,还会带动身边的朋友、家人一起加入,让更多人成为‘微光使者’,为公益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羌寨的乡亲们也纷纷表示,愿意继续支持基金会的工作,为乡村的孩子们、为非遗的传承、为“幸福树”的养护,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们会好好照顾‘幸福树’,让它枝繁叶茂,也会好好培养孩子们,让他们成为有担当、有爱心的人。”一位羌寨老人说道。
四人听着老友们的话,心中满是感动与坚定。他们知道,公益事业不是一个人的战斗,也不是一个团队的坚守,而是一群人的携手同行。有了这些老友的支持与陪伴,他们的公益之路一定会走得更稳、更远。
“未来,我们不仅要一起做公益,还要一起见证更多的美好。”陈曦说道,“我们约定,每年的这个时候,都要回到羌寨相聚,一起看‘幸福树’的成长,一起分享公益的成果,一起续写情谊的故事。”
“好!我们约定!”老友们异口同声地回应道,声音在羌寨的山谷中回荡,带着坚定与期许。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小院里,洒在“幸福树”的枝叶上,洒在老友们的笑脸上。这场老友聚会,在温暖与感动中落下帷幕。它不仅完成了系统任务,更让五年的情谊在岁月中沉淀、升温,让公益的初心在陪伴中更加坚定。
陈曦知道,这场聚会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未来,他们将带着这份珍贵的情谊,带着老友们的支持与期许,继续坚守公益初心,守护“幸福树”的成长,传承非遗文化的魅力,让爱与温暖在时光中永远延续,让一生圆满的故事在情谊中愈发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