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寨十年之约的温馨余韵还未消散,“忠犬联盟”四人在公益博物馆整理十年资料时,陈曦的意识中再次浮现熟悉的柔和光点,系统提示音清晰响起:“触发终身支线任务——‘幸福树’养护计划。任务核心:以羌寨小学的楠木‘幸福树’为起点,构建‘一树一乡村一传承’的长效守护体系,让每棵幸福树都成为非遗传承的见证、乡村成长的坐标、公益精神的载体。任务无时限,愿微光永续,绿意长青。”
这道突如其来的系统提示,没有主线任务的紧迫感,却满是温暖与期许。四人相视一笑,心中已然明了:这不是新的负担,而是将公益初心与情谊延续的最好方式。从一棵楠木树出发,他们要让“幸福树”扎根更多乡村,让养护的过程成为非遗传承的实践、乡村陪伴的纽带、公益精神的传递,让每一片绿叶都承载着对未来的美好期盼。
任务启动:给“幸福树”一个专属“成长档案”
“幸福树”养护计划的第一步,是为羌寨小学的这棵楠木树建立专属“成长档案”。四人深知,养护不仅是浇水施肥,更是对树、对乡村、对传承的持续关注与记录。
沈亦舟带着专业的测量工具来到操场,仔细测量树干的周长、树高、树冠幅度,用相机从不同角度拍摄树干、枝叶的细节,甚至用无人机航拍了整棵树的全貌,作为档案的初始资料。“以后每年我们都要在同一时间、同一角度拍摄,记录它的每一点变化。”他一边操作,一边说道,“这些影像资料不仅是树的成长记录,也是乡村十年变迁的缩影。”
苏医生则从植物健康的角度,对土壤、叶片进行了采样检测,根据楠木的生长习性,制定了详细的养护方案:春季如何施肥、夏季如何防晒、秋季如何防虫、冬季如何防寒,甚至精确到浇水的频率、水量和时间。“这棵树就像我们的健康公益对象,需要科学的养护才能茁壮成长。”她将养护方案整理成通俗易懂的手册,交给羌寨小学的老师和负责养护的学生,还现场演示了如何观察叶片状态判断树的健康情况。
林砚舟则用非遗竹编手艺,为“幸福树”制作了一个精致的“成长档案盒”。档案盒采用双层竹编工艺,外层编织着“幸福树成长记”的字样,内层用羌绣布料做衬,既防潮又美观。“档案盒要用非遗手艺制作,才能呼应‘一树一传承’的任务核心。”他还特意制作了一套竹编标签,用于标注每次测量的时间、数据和养护情况,让档案更加规整。
陈曦则牵头设计了档案的具体内容,除了树木生长数据、养护记录、影像资料,还特意增加了“乡村故事”“传承瞬间”两个板块。“我们要记录下与这棵树相关的人和事,比如哪个孩子负责养护、哪个非遗传承人用它的落叶创作了作品、哪个志愿者回来探望时与它合影。”她还计划每年邀请孩子们围绕“幸福树”写一篇作文、画一幅画或创作一件非遗作品,收录到档案中,让档案成为有温度、有故事的精神载体。
档案建立完成的那天,四人与羌寨小学的师生一起,在“幸福树”下举行了简单的启动仪式。孩子们轮流翻阅着崭新的成长档案,脸上满是好奇与郑重。“以后我就是幸福树的养护员了,我会每天来看它、照顾它,把它的成长记录下来!”一位五年级的学生举起小手,认真地说道。
体系构建:从一棵树到一片“公益林”
“幸福树”养护计划的核心,不是守护单一的一棵树,而是以树为纽带,构建“一树一乡村一传承”的长效体系。四人计划在未来十年,在基金会帮扶的200个乡村,每个乡村都种下一棵“幸福树”,形成一片遍布全国的“绿韵微光公益林”。
每棵“幸福树”都将延续羌寨的模式,建立专属的成长档案,由当地的乡村儿童、非遗传承人、志愿者共同负责养护。树的品种将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条件精心选择,同时兼顾寓意与实用价值:在南方乡村种楠木,象征坚韧传承;在北方乡村种银杏,寓意长寿吉祥;在西部乡村种沙棘,兼具生态保护与经济价值;在东部乡村种桂花,象征美好与希望。
为了让养护计划与非遗传承深度结合,四人设计了“非遗+养护”的特色模式。每个乡村的“幸福树”周围,都将开辟一片“非遗体验区”,孩子们可以在养护树木的同时,用当地的非遗手艺记录树的成长:用羌绣绣出树叶的脉络、用竹编编织树的形态、用漆艺绘制树的四季变化、用剪纸剪出与树相关的故事。这些非遗作品将被收录到成长档案中,部分优秀作品还将在公益博物馆展出、通过线上平台售卖,所得收益将用于当地“幸福树”的养护和非遗公益课堂的开展。
在乡村成长方面,“幸福树”将成为乡村的“成长坐标”。每年的“幸福树成长仪式”上,村民们可以分享乡村的变化:非遗产业的发展、农产品的丰收、乡村环境的改善;孩子们可以分享自己的成长:学习成绩的进步、非遗技艺的提升、健康习惯的养成;志愿者可以分享公益的感悟:帮扶的收获、与乡村的羁绊、对未来的期许。“幸福树”的每一圈年轮,都将镌刻着乡村的成长与变迁;每一片绿叶,都将承载着村民的希望与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