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彼此的情谊,他们写下了最真挚的期盼:“愿十年后的我们,依然是彼此最信任的伙伴,能像现在这样,每年都一起完成‘人生清单’上的小事,一起分享生活的喜怒哀乐;愿我们没有被岁月磨平初心,没有被琐事冲淡情谊,依然能为了共同的目标并肩作战;愿无论未来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能互相扶持,像过去五年一样,携手走过风雨。”
最后,他们写下了对“绿韵微光”公益生态的展望:“愿十年后的‘绿韵微光’,成为一个有温度、有影响力的公益IP,吸引更多人加入公益行列;愿公益不再是少数人的坚持,而是多数人的习惯;愿乡村的教育、健康、经济状况能得到更大改善,孩子们能在明亮的教室里读书,老人们能安享晚年,村民们能通过非遗与特色产业增收致富;愿每一束微光都能汇聚成河,让这个世界因我们的努力而变得更加美好。”
写信的过程中,四人不时停下笔,回忆着公益路上的感人瞬间,补充着对未来的细节期许。墨汁在宣纸上晕染开来,字迹或刚劲、或温婉、或洒脱、或质朴,却都饱含着真挚的情感。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宣纸上,竹香与墨香交织在一起,时光仿佛在这一刻静止,只剩下对未来的憧憬与对情谊的坚守。
封缄寄望:时光为证,情谊不散
信件写完后,陈曦大声朗读了一遍。真挚的文字、深情的期许,让四人都深受感动,眼中泛起淡淡的泪光。“这封信写得太好了,既回顾了过去,又展望了未来,每一句话都说到了我的心坎里。”苏医生说道,声音带着一丝哽咽。
林砚舟拿出竹根印章,蘸上红色印泥,在信件的末尾郑重地盖上“绿韵微光”四个字。红色的印章在白色的宣纸上格外醒目,就像公益路上的一抹亮色,温暖而有力量。“这个印章是我亲手雕刻的,带着竹的坚韧与非遗的韵味,希望它能守护我们的心愿,陪伴我们走过十年时光。”
沈亦舟则小心翼翼地将信件折叠起来,放入一个特制的竹编信封里。这个信封是林砚舟用竹丝编织的,上面编织着“微光同行”的字样,还点缀着羌绣挂件,既美观又具有收藏价值。“用非遗手艺做的信封,才能配得上这封信的意义。”沈亦舟说道,将信封放入古朴的木盒中。
四人一起用封蜡密封木盒,金色的封蜡在火的烘烤下慢慢融化,滴在木盒的封口处。林砚舟拿起印章,在封蜡上再次盖上“绿韵微光”的印记,完成了最后的封缄。“这个木盒我们交给基金会的公益博物馆保管,约定十年后,我们再回到这里,一起打开它,看看我们的愿望是否实现。”陈曦说道,眼中满是期待。
四人捧着木盒,来到羌寨的公益博物馆。博物馆的馆长早已等候在那里,他小心翼翼地接过木盒,将其放入专门的陈列柜中。“请放心,我们一定会妥善保管这个木盒,十年后,我们在这里等候四位回来,一起见证时光的奇迹。”馆长说道。
四人站在陈列柜前,看着装有信件的木盒,心中满是感慨与期许。沈亦舟举起相机,拍下了这珍贵的瞬间,将四人与木盒的身影定格在一起。“十年后的今天,我们一定要再来这里,看看这封信,看看彼此,看看基金会的变化。”沈亦舟说道,语气中满是坚定。
离开博物馆时,阳光正好,羌寨的碉楼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四人并肩走在石板路上,脚步轻快而坚定。“一起写一封信给未来的任务,圆满完成了。”陈曦说道,脸上满是笑容,“这封信不仅是对未来的期许,更是对我们五年公益路的总结,对彼此情谊的见证。”
苏医生点点头:“十年后的我们,看到这封信,一定会想起今天的场景,想起这段温暖的时光。愿我们都能成为自己期待的样子,愿‘绿韵微光’能越来越好。”
林砚舟和沈亦舟也纷纷表示,未来的十年,他们会坚守初心,为了信中的期许而努力,让十年后的重逢充满惊喜与感动。
一起写一封信给未来的任务,在真挚与期许中圆满完成。这封信,承载着四人的初心、情谊与梦想,将在时光的长河中静静等待,见证十年后的重逢与蜕变。而“人生清单”上的任务,也在这封信的封缄中,逐渐走向圆满。未来的路还很长,十年后的故事还未书写,但他们相信,只要坚守初心、彼此陪伴,就一定能实现信中的所有期许,让“绿韵微光”的光芒永远闪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