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端:理念普及,养成习惯
“忠犬联盟”通过多种方式,向村民和游客普及绿色环保理念,让绿色生活成为常态。村里在主干道、文旅线路沿线设置了50个分类垃圾桶,张贴了垃圾分类宣传海报,还组织志愿者开展垃圾分类指导,引导村民和游客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
“以前垃圾都是随手扔,现在村里到处都是分类垃圾桶,还有志愿者指导,我们都知道该怎么分了。垃圾分类不仅能保护环境,还能把有机垃圾变成有机肥,真是一举多得。”村民王大妈说道。
村里的民宿、餐厅也全面践行绿色生活理念,民宿不提供一次性牙刷、牙膏、拖鞋等用品,鼓励游客自带洗漱用品;餐厅推行“光盘行动”,设置了“节约粮食”宣传标语,提醒游客适量点餐,避免浪费。
“忠犬联盟”还组织开展了“绿色生活节”活动,通过环保知识讲座、绿色手作体验、生态徒步等形式,让村民和游客深入了解绿色环保理念,参与绿色实践。“通过参加绿色生活节,我学会了很多环保小技巧,比如用竹编篮子替代塑料袋、用羌绣茶巾替代一次性纸巾,以后我要把这些绿色习惯带到生活中。”一位游客说道。
生态端:修复保护,美化乡村
绿色产业的落地,也带动了乡村生态环境的修复与保护。村里组织村民对村后的荒山坡进行了绿化改造,种植了5000株竹苗和2000株果树,既为竹编工坊提供了可持续的竹材供应,又改善了山体生态;对村里的河道进行了清淤整治,种植了水生植物,净化水质,让河道重新变得清澈见底。
如今的乡村,青山环绕、绿水潺潺,田间地头瓜果飘香,非遗工坊整洁有序,文旅景区风景如画。“以前村里的环境虽然也不错,但没有现在这么精致、这么有生机。现在到处都是绿色,空气清新,游客来了都说像走进了世外桃源。”赵村长感慨道。
据环保部门监测,村里的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8%,地表水水质达到2类标准,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了15%,生态环境质量得到了显着提升。
双向共赢:经济与生态的良性循环
绿色产业的落地,实现了“就业增收”与“环保美化”的双向共赢,形成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良性循环。
经济上,绿色非遗产品年销售额突破1500万元,绿色农产品年销售额达500万元,绿色文旅年接待游客超3万人次,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800万元。村民的收入大幅增长,生活水平显着提高,村里的基础设施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新建了文化广场、健身步道、污水处理站等公共设施,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生态上,通过低碳生产、资源循环、生态保护等实践,乡村的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绿色乡村”。良好的生态环境又吸引了更多游客前来旅游,带动了文旅产业的发展;优质的生态资源也为绿色农产品和非遗产品提供了天然背书,提升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形成了“生态好—产品优—销量高—收入增—生态更好”的良性循环。
“以前总觉得发展经济就会破坏环境,没想到绿色产业能让经济和生态双赢。现在我们村既富裕又美丽,这就是我们想要的乡村振兴!”陈曦看着村里的变化,由衷地感慨道。
周教授点点头:“绿色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只有坚守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才能让乡村既富‘口袋’,又富‘脑袋’;既美‘面子’,又美‘里子’,实现可持续发展。”
这天,村里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来自全国各地的乡村振兴考察团。考察团的成员们参观了非遗工坊、绿色种植基地、文旅景区,详细了解了村里绿色产业的发展模式和成果,对“非遗+绿色”的融合发展路径给予了高度评价。
“你们的绿色产业发展模式太值得我们学习了!既传承了非遗文化,又带动了就业增收,还保护了生态环境,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一位考察团成员说道。
送走考察团,“忠犬联盟”的成员们站在村口的山坡上,看着郁郁葱葱的山林、硕果累累的田野、热闹非凡的村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们知道,绿色产业的落地只是一个起点,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未来的日子里,他们将继续坚守绿色发展理念,不断深化产业升级,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绿色成为乡村最美的底色,让非遗文化在绿色经济的浪潮中绽放更耀眼的光芒,让乡村振兴的道路越走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