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艺系列的“茶盘摆件”,设计灵感源自乡村的石板路。茶盘的表面采用“仿石纹”漆艺工艺,纹理粗糙自然,如同乡间的石板;边缘设计成不规则形状,模拟石板路的拼接痕迹。“乡村的石板路承载着村民的日常出行,每一块石板都有自己的故事。我们希望这款茶盘能让都市人在品茶时,感受到乡村的宁静与惬意。”设计师说。
羌绣系列的“云纹丝巾”,灵感源自乡村的云卷云舒。设计师将羌绣的传统云纹进行简化,用流畅的线条勾勒出云朵的形态,绣线采用渐变色彩,从浅蓝到深蓝,如同天空中不同厚度的云层。“乡村的天空很蓝,云朵很低,每天都能看到不同形状的云。我们希望通过这款丝巾,让都市人感受到乡村的自由与开阔。”李阿姨说。
此外,设计团队还将乡村的民俗活动融入产品设计。竹编系列的“鱼戏莲”装饰画,灵感源自乡村的端午习俗;漆艺系列的“描金福字”挂件,灵感源自乡村的春节贴福;羌绣系列的“羊角花”连衣裙,灵感源自羌族的赏花节。这些元素不仅让产品更具文化内涵,也让乡村的民俗文化得到了传播。
文化之根:传承乡村的精神密码
每一项非遗工艺的背后,都承载着乡村的历史记忆与精神密码。设计团队深入挖掘工艺背后的文化寓意,将其转化为时尚语言,让产品成为文化传承的载体。
竹编系列的“回纹”手包,“回纹”是中国传统纹样,寓意“富贵不断头”,在乡村的竹编、建筑中随处可见。设计师将“回纹”进行简化,编织在手包的边缘,既美观又寓意吉祥。“很多年轻人不知道‘回纹’的寓意,我们希望通过产品,让他们了解传统纹样背后的文化内涵。”赵村长说。
漆艺系列的“缠枝莲”项链,“缠枝莲”寓意“生生不息、富贵吉祥”,是传统漆艺中常见的纹样。设计师采用“描金”工艺,在漆料表面勾勒出缠枝莲的轮廓,线条细腻流畅,既保留了传统纹样的韵味,又符合现代审美。“漆艺不仅是一种工艺,更是一种文化传承。我们希望通过产品,让更多人了解漆艺背后的历史与文化。”李阿公说。
羌绣系列的“五谷纹”外套,“五谷纹”源自羌族的农耕文化,寓意“五谷丰登、生活富足”。设计师将“五谷纹”拆解成独立的图案,绣在外套的袖口、下摆等部位,色彩选用大地色系,如同田间的五谷杂粮。“羌族是农耕民族,五谷是我们的生活之本。我们希望通过这款外套,让更多人了解羌族的农耕文化,感受乡村的质朴与厚重。”李阿姨说。
为了让文化传承更具互动性,设计团队还在部分产品中加入了“文化二维码”。消费者扫描二维码,就能了解产品背后的工艺故事、文化寓意、村民故事等内容。“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消费者不仅购买产品,更能了解产品背后的文化与精神,成为非遗文化的传播者。”陈曦说。
设计落地:让乡村元素走进都市生活
“指尖生花”公益时尚系列的设计,既尊重传统,又拥抱现代;既保留乡村的独特魅力,又符合都市的生活需求。经过多次打磨,系列产品最终涵盖了服饰、配饰、家居三大品类,共50余款产品,每一款都融入了乡村元素,承载着公益初心。
在服饰品类中,羌绣元素连衣裙、竹编纹样外套、漆艺点缀衬衫,既适合日常穿着,又能彰显独特品味;在配饰品类中,竹编手包、漆艺项链、羌绣丝巾,成为提升气质的点睛之笔;在家居品类中,竹编装饰画、漆艺茶盘、羌绣壁挂,为家居空间增添自然与文化气息。
“我们希望这些产品能走进都市人的生活,让他们在穿着、使用的过程中,感受到乡村的自然、工艺的温度、生活的诗意与文化的厚重。”苏曼说,“更希望通过这些产品,让更多人关注乡村非遗、支持乡村振兴,让乡村的手工艺人能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尊严与收入,让非遗文化在时尚中焕发新生。”
随着设计方案的最终确定,“指尖生花”公益时尚系列正式进入量产阶段。三大非遗扶贫工坊的村民们怀着期待与自豪,忙着按照设计方案生产产品。“这些产品融入了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工艺、我们的文化,就像我们的孩子一样。”王大姐说,“希望都市的朋友们能喜欢它们,通过它们了解我们的乡村,支持我们的非遗。”
一场以乡村元素为核心的时尚革命,即将拉开帷幕。“指尖生花”公益时尚系列不仅是一系列产品,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文化表达、一种公益行动。它将让乡村元素成为时尚潮流,让非遗文化走进大众生活,让公益消费成为新风尚,在都市与乡村之间架起一座美丽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