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卫生室的医生通过平台的“智能医疗”功能,为村民们提供了更优质的医疗服务。村民们可以通过平台预约体检、查询健康报告,还能远程咨询城市医院的医生。“我家孙子有点咳嗽,通过平台预约了体检,医生说只是普通感冒,开了点药,不用跑城里医院了,太方便了。”村民李大妈说。平台还会根据村民的体检数据,推送个性化的健康建议,帮助大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乡村的孩子们也受益于平台的“智慧教育”功能。通过平台的远程教学模块,孩子们可以和城市的优质师资进行连线,学习非遗设计、编程等课程。“以前村里的学校没有专业的美术老师,现在通过平台,我们能跟着城里的老师学画画、学设计,还能了解到最新的知识。”坪寨村小学的学生们说。平台还收录了大量的科普视频、课外读物,丰富了孩子们的学习资源。
传承场景:技艺、纹样、故事线上存
非遗传承模块成为了非遗文化的“数字宝库”,让老手艺、老故事得以永久保存,也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和热爱非遗。
赵村长将自己几十年的竹编技艺,通过平台的“传承人讲堂”进行分享:“我把竹编的基础技法、常见纹样的编织方法,拍成了视频上传到平台,全国各地的年轻人都能学习,让竹编技艺传得更远。”平台还支持3d工艺演示,用户可以通过手机或VR设备,沉浸式体验竹编、漆艺、羌绣的制作过程,直观了解每一个步骤的细节。
非遗创新设计平台成为了年轻传承人的“灵感源泉”。阿杰通过平台征集到了很多优秀的设计方案:“有设计师把传统漆艺纹样和现代家居设计结合,设计出了漆器餐桌、漆器装饰画,这些产品很受市场欢迎。”年轻传承人们还可以在平台上交流创新心得,碰撞出更多创意火花。
平台还收录了大量的非遗文化故事。李阿公通过“非遗故事汇”,讲述了青溪村漆艺的历史渊源:“我们村的漆艺有几百年的历史,以前都是口口相传,现在通过平台记录下来,让更多人知道我们漆艺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仅丰富了非遗文化的内涵,也让产品更有文化价值。
村民心声:数字平台改变生活,日子越来越红火
“指尖乡韵”数字平台启用一个月后,村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家纷纷分享着自己的喜悦与感慨。
“以前我们做竹编,订单多了就乱,原材料采购也麻烦,现在有了平台,订单、原料、生产进度都一目了然,生产效率提高了不少,收入也增加了。”王大姐笑着说,“我现在每个月能赚4000多块,比以前翻了一倍。”
“以前卖产品只能靠线下门店和熟人介绍,销量一直上不去,现在通过平台直播、智能营销,我们的漆器产品卖到了全国各地,还接到了海外订单,太开心了!”阿杰兴奋地说。
“以前缴水电费、看医生都要跑很远的路,现在在家用手机就能搞定,生活方便多了。平台还能让孩子跟着城里的老师学习,让我们农村的孩子也能享受优质教育。”张大爷感慨道。
“作为羌绣传承人,我一直担心手艺会失传,现在有了平台,我可以把技艺拍成视频上传,让更多年轻人学习,还有很多设计师和我们合作,让羌绣更符合现代审美,传承之路越来越宽了。”李阿姨说。
陈曦看着村民们脸上洋溢的笑容,心中满是欣慰:“‘指尖乡韵’数字平台的启用,真正实现了科技赋能乡村振兴。未来,我们会继续优化平台功能,让更多乡村接入数字化浪潮,让村民们的生活更便捷、更美好,让非遗文化在数字化时代绽放更耀眼的光芒。”
随着数字平台的持续运营与推广,越来越多的乡村将受益于数字化发展,非遗产业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乡村振兴的蓝图正在科技与公益的共同助力下,一步步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