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游戏是赵村长提议的“竹筒饭盲猜”。大家分组制作竹筒饭,在里面加入不同的配料,做好后打乱顺序,通过味道猜制作者。陈曦和苏医生一组,悄悄在竹筒饭里加了枸杞和红枣;沈亦舟则恶作剧般加了很多辣椒;林砚舟和周教授一组,遵循传统做法,只加了腊肉和糯米。
品尝环节,沈亦舟吃到自己做的超辣竹筒饭,辣得直跺脚,还硬撑着说不辣,逗得大家直拍手。当吃到陈曦组的甜口竹筒饭时,他眼睛一亮:“这个好吃!肯定是陈曦姐做的!”陈曦笑着点头,给他递了杯温水。这场游戏没有胜负,却让大家在笑闹中感受到了满满的快乐。
最后一个游戏是“竹编接力赛”。大家分成两队,接力完成简单的竹编拼接,最先完成且最规整的队伍获胜。沈亦舟手忙脚乱,竹丝总是散开,急得满头大汗;赵村长则耐心指导队友,教大家快速固定竹丝的技巧。最终,赵村长所在的队伍获胜,输掉的队伍按照规则,集体给大家表演了竹编小合唱,跑调的歌声配上夸张的动作,让院子里的笑声久久不散。
手工夜话:灯下的心里话
夜幕降临,民宿的院子里亮起了竹编灯笼。陈曦提议大家围坐在一起,做手工聊心里话。林砚舟拿出准备好的材料,教大家做竹编小挂件。
指尖翻飞间,原本零散的竹丝渐渐成型。赵村长一边编一边说:“以前我总觉得,把竹编做好就行,跟着大家一起做事才知道,光有手艺不够,还得会创新、会分享。”他想起自己第一次设计波浪肌理纹时的忐忑,多亏了大家的鼓励,才敢大胆尝试。
沈亦舟拿着编到一半的挂件,不好意思地说:“我以前总爱耍小聪明,直播时追求流量,忽略了产品本身。谢谢大家包容我,还陪我一起学习改进。”他还记得上次和林砚舟吵架,陈曦没有指责他,而是耐心找他沟通,这份理解让他格外感动。
林砚舟放下手中的竹丝,轻声说:“我性子太较真,有时候说话太直,可能无意间得罪了大家。其实每次看到大家为了产品熬夜,我都很佩服。”他想起自己优化竹编光影灯时,赵村长陪着他反复试验,苏医生还特意煮了提神的养生茶。
苏医生笑着说:“我们都是为了同一个目标,有分歧很正常,互相包容就好。”周教授也补充道:“能和你们这群年轻人一起,我也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非遗传承需要你们这样有热情、有想法的人。”
陈曦听着大家的心里话,眼眶有些湿润:“其实我该谢谢你们。如果不是你们陪着我,我可能早就放弃了。从最初的小工坊到现在,每一步都离不开大家的付出。”她拿出提前准备的小礼物,每人一个漆器钥匙扣,上面刻着大家的名字。
月光下,竹编灯笼的光影温柔地洒在每个人脸上。没有工作的压力,没有分歧的争执,只有发自内心的坦诚与珍惜。这些平时不善表达的“忠犬”们,在这一刻,把心里的话都说了出来,彼此的情谊也在灯下悄悄升温。
尾声:充电续航,再启新程
团建的最后一天,大家一起晨练、做早餐,还跟着民宿老板学做了漆器小摆件。临走时,每个人都带着自己做的手工品,脸上满是轻松的笑容。
车子驶离民宿时,沈亦舟拿出相机,拍下了大家在车里熟睡的样子。陈曦看着窗外掠过的竹林,心里充满了力量。这场团建没有复杂的流程,却让大家在轻松的氛围中,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回到专属空间,大家重新投入工作,却少了之前的疲惫,多了几分默契与干劲。沈亦舟的直播间多了很多温馨的互动环节,林砚舟设计新纹样时会主动征求大家的意见,赵村长则开始教年轻传承人做趣味竹编。
陈曦看着忙碌却充满活力的大家,心里暗暗决定,以后要定期组织团建。她知道,好的团队不仅需要共同的目标,更需要温暖的情谊。而这份情谊,会成为他们在非遗道路上,最坚实的后盾。未来的路还很长,但只要他们携手同行,就一定能创造更多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