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产品本身,众人还将艺术感悟延伸到消费场景设计中,让消费者在购买和使用产品的过程中,沉浸式感受非遗与艺术融合的魅力。
沈亦舟对直播间进行了全面改造。他借鉴美术馆的陈列方式,用竹编屏风分隔出产品展示区、传承人互动区和观众抽奖区。展示区的展品不再杂乱堆放,而是搭配射灯和背景板,像艺术品一样陈列;互动区特意设置了透明工坊,传承人现场制作产品时,观众能清晰看到每一个步骤。他还在直播间的背景墙上,投射出林砚舟设计的“晕染云纹”动态光影,配合轻柔的传统音乐,让观众仿佛置身非遗艺术展。改造后的直播间,观众停留时间提升了40%,复购率也显着增长。
赵村长负责的文旅体验区,也新增了艺术互动环节。在亲子乐园的非遗体验角,他设计了“竹编艺术涂鸦”活动。孩子们先用竹丝编织出简单的框架,再用颜料在框架上自由涂鸦,将竹编工艺与绘画艺术结合。不少家长反馈,这种方式既能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又能激发他们的艺术创造力。在高端民宿,他还设置了“非遗艺术角”,摆放着漆器装饰画、竹编摆件等作品,游客可以免费体验简化版的艺术创作,作品完成后还能带回家留作纪念。
陈曦则策划了“非遗艺术快闪店”,快闪店的装修完全参照艺术展厅的风格。墙面用漆器工艺装饰,地面铺着印有非遗纹样的地毯,货架是竹编定制款。店内还设置了VR体验区,消费者戴上设备,就能“走进”传承人的工坊,观看产品的制作过程。快闪店开业当天,就吸引了大量市民和游客,不少人打卡拍照,在社交平台自发传播,为品牌带来了可观的流量。
传播升级:用艺术语言讲好非遗故事
产品和场景升级后,传播方式也随之革新。众人决定摒弃以往直白的产品推销,用更具艺术感的语言和形式,讲好非遗背后的故事。
林砚舟为每款革新后的产品,撰写了专属的艺术解读文案。比如竹编光影灯的文案中,他写道:“竹丝编织的不仅是灯架,更是光影的画布,每一道纹路,都藏着竹林与月光的私语。”这些文案印在产品包装和宣传页上,让消费者在购买时,能读懂产品背后的设计巧思。
沈亦舟则拍摄了系列非遗艺术短片。短片没有采用传统的广告形式,而是以微电影的风格,讲述产品的创作故事。其中一条短片记录了赵村长制作竹编雕塑的过程,从选材、编织到打磨,搭配着舒缓的音乐和文艺的旁白,上线后获得了百万播放量。他还邀请苏星然出镜,拍摄了非遗产品的艺术写真,照片中,苏星然身着融合非遗纹样的服装,手持漆器按摩梳、竹编光影灯等产品,画面极具感染力,引发了粉丝的热烈追捧。
周教授则牵头编写了《非遗艺术鉴赏手册》,手册中不仅介绍了非遗产品的艺术特点,还收录了设计过程中的灵感故事和工艺细节。手册作为赠品随产品发放,既提升了品牌的文化内涵,又帮助消费者更好地理解产品价值。
尾声:艺术赋能,品牌焕发新生
年末的品牌总结会上,看着桌上摆满的革新后产品和亮眼的销售数据,六人脸上都洋溢着成就感。此次品牌设计升级,不仅让非遗产品的销量较去年增长了60%,还吸引了多家国际艺术机构的关注。某知名艺术博览会特意发来邀请,希望基金会带着产品参展。
林砚舟翻看着合作方的感谢信,感慨道:“以前总觉得非遗离艺术很远,现在才知道,只要找对方法,传统工艺也能成为艺术潮流。”赵村长点点头:“我现在编竹编,脑子里会不自觉地想造型和纹路的艺术感,手艺也越来越有奔头了。”
陈曦笑着举起茶杯:“艺术不是高高在上的,它能让非遗产品被更多人喜欢,让传承人的心血被看见。这只是开始,未来我们还要探索更多可能。”众人纷纷举杯,茶杯碰撞的声响,在会议室里久久回荡。
窗外的雪花轻轻飘落,覆盖了庭院的竹林。工坊里,传承人正忙着赶制新款非遗产品,每件产品上的纹样和造型,都诉说着艺术与非遗融合的故事。在艺术的持续赋能下,“曦·承非遗”这个品牌,正以全新的姿态,在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稳步前行,让传统技艺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艺术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