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海王系统:重生后男神皆忠犬 > 第283章 帮助他人:改变很多人的生活

第283章 帮助他人:改变很多人的生活(2 / 2)

10岁的彝族女孩阿依,以前性格内向,不爱说话。自从上了竹编课,她就像变了一个人。她特别有竹编天赋,跟着传承人学得又快又好,编出的竹编小筐、竹编小动物栩栩如生。在基金会组织的“非遗少年作品展”上,阿依的作品获得了一等奖,当她站在领奖台上,拿着奖状和奖品时,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以前我不知道我们彝族的竹编这么厉害,现在我每天都盼着上竹编课,我想把竹编学好,以后编出更多好看的东西,让更多人知道我们大凉山的竹编。”阿依说。现在的她,不仅性格变得开朗自信,还立下了“成为非遗传承人”的梦想。

像阿依这样的孩子,基金会已帮扶了1200余名。他们在非遗希望小学里,不仅改善了学习条件,更接触到了本土文化的魅力,种下了文化自信的种子。不少孩子通过非遗兴趣课程,找到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变得更加自信、开朗,也对自己的家乡有了更深的热爱。

乡村:非遗成了“金钥匙”,日子越过越红火

大凉山的洛乌村,曾是一个交通闭塞、经济落后的贫困村。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留下的都是老人和孩子,土地贫瘠,产业单一,村民的收入仅够糊口。“我们村没什么资源,只能靠天吃饭,想致富都不知道从哪儿下手。”村支书无奈地说。

基金会的到来,改变了洛乌村的命运。通过“非遗青年创业扶持计划”,村里的年轻人返乡创业,成立了竹编工坊、蜀绣工坊;通过“乡村非遗希望小学”项目,村里的学校条件得到改善,孩子们能接受更好的教育;通过“非遗+文旅”的合作模式,基金会对接文旅企业,将洛乌村纳入非遗旅游线路,吸引游客前来体验竹编、蜀绣,购买非遗产品。

如今的洛乌村,早已不是当年的贫困村。村口的公路修得平坦宽阔,村里的非遗工坊里机器声、笑声交织在一起,游客们穿梭在村庄里,体验非遗手工、品尝乡村美食;村民们的收入翻了几番,不仅盖了新房,还买了汽车,日子越过越红火。“以前谁能想到,我们村里的老手艺能变成‘金宝贝’,能让我们致富。”村支书感慨道,“是基金会给我们村带来了希望,让非遗成了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两年间,基金会已帮扶了10余个像洛乌村这样的乡村。这些乡村通过发展非遗产业,带动了就业增收,改善了村容村貌,留住了年轻人,焕发了新的生机与活力。非遗不再是“老古董”,而是成为了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让乡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尾声:温暖传递,生生不息

陈曦和“忠犬联盟”的伙伴们来到洛乌村,看着村里的变化,心里满是欣慰。他们走进竹编工坊,看着阿木和村民们忙碌的身影;走进非遗希望小学,看着孩子们认真学竹编的模样;走进阿普老人的作坊,看着他和徒弟一起制作漆器,脸上满是幸福的笑容。

“我们做基金会的初衷,就是想让非遗保护、公益帮扶真正落到实处,改变更多人的生活。”陈曦说,“现在看到老艺人的手艺得以传承,年轻人能返乡守艺,孩子们能种下文化的种子,乡村能实现振兴,我知道,我们做到了。”

周教授点点头:“非遗不仅是文化遗产,更是能改变人生命运、带动乡村发展的宝贵财富。只要我们坚持下去,就会有更多人受益,更多乡村变好,更多手艺传承下去。”

夕阳下,洛乌村的天空格外蓝,村里的非遗工坊里传来阵阵欢声笑语,孩子们的嬉闹声、传承人的讲解声、游客的赞叹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非遗传承、公益向善、乡村振兴”的美好画面。

基金会的帮扶还在继续,温暖还在传递。那些被改变的人生、被点亮的梦想、被振兴的乡村,都在诉说着“非遗+公益”的力量。而“忠犬联盟”的伙伴们也深知,这只是一个开始,未来,他们会继续坚守初心,用公益的力量,让非遗文化绽放更持久的光彩,让更多人的生活因为他们的付出而变得更加美好,让这份温暖与希望,生生不息、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