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决了“文化真实性”问题后,周教授带领团队从“传播价值”的角度,对2版剧本进行“最终抉择”——判断哪版剧本更能实现“让观众了解非遗、爱上非遗”的传播目标。
“剧本A”的优势是“剧情冲突强”,围绕“女主角守护家族绣坊、对抗商业资本”展开,有明确的矛盾主线;劣势是“非遗与剧情结合较浅”,很多技艺展示只是“背景板”,观众难以深入了解蜀绣的文化内涵。
“剧本b”的优势是“非遗融入深”,不仅详细描写了蜀绣的针法学习、竹编的工艺创新,还加入了“非遗公益基地”“年轻传承人培养”等现实元素;劣势是“剧情冲突较弱”,节奏相对平缓,可能会影响部分观众的观看兴趣。
周教授组织团队进行“头脑风暴”,讨论如何在“文化深度”与“剧情吸引力”之间找到平衡。他提出:“可以以‘剧本b’为基础,借鉴‘剧本A’的冲突设计,增加‘女主角用创新蜀绣技艺解决传承困境’的核心冲突——比如家族绣坊面临倒闭,女主角不是靠‘对抗资本’,而是靠‘将蜀绣与现代服饰结合,开发新产品’实现逆袭,这样既保留了非遗的深度,又增强了剧情的吸引力。”
这个提议得到了团队的一致认可。周教授进一步补充:“还可以在剧情里加入‘非遗技艺背后的故事’,比如女主角在学绣‘宝相花’时,老绣娘给她讲‘宝相花象征吉祥如意,是唐代工匠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观众在看剧情的同时,也能了解非遗纹样的文化寓意,实现‘寓教于乐’的传播效果。”
最终,团队确定以“剧本b”为蓝本,融合两版剧本的优势进行打磨,并邀请周教授担任“剧本文化总监”,全程参与后续的修改工作,确保每一处调整都符合“文化真实、传播有效”的原则。
第四步:助打磨,用“非遗故事”丰富剧本血肉
确定方向后,周教授没有停下脚步,而是主动将自己收集的“真实非遗故事”分享给编剧团队,帮助他们丰富剧本的“血肉”,让故事更生动、更有感染力。
他给编剧讲了“蜀绣传承人李阿婆”的故事:“李阿婆年轻时,为了学‘打籽绣’,手指被针扎破了无数次,后来她把自己的经验总结成‘针法口诀’,教给年轻徒弟。咱们可以把这个细节融入剧本,让老绣娘也有一套‘独家口诀’,女主角通过学习口诀,不仅掌握了技艺,还理解了老绣娘‘用心做事’的匠心。”
他还分享了“山区孩子学皮影”的真实经历:“有个孩子家里穷,买不起彩笔,就用桑葚汁、枫叶汁给皮影染色,染出的颜色特别鲜艳。咱们可以在‘孩子学竹编’的情节里加入类似细节,比如孩子用山里的藤条代替竹条,编出有特色的小挂件,既体现孩子的创造力,又能让观众感受到‘非遗传承不分贫富,只要有热爱就有希望’。”
编剧团队深受启发,很快对剧本进行了修改,加入了“针法口诀”“藤条编挂件”等细节,还增加了“老绣娘展示珍藏的唐代蜀绣残片”的情节,让剧本既有“文化厚度”,又有“情感温度”。
当修改后的剧本初稿完成时,编剧团队特意给周教授发来消息:“谢谢您的帮助,现在的剧本,终于让‘非遗’不再是‘背景’,而是真正的‘主角’,每一个情节都能感受到非遗的魅力与温度。”
周教授拿着修改后的剧本,在传承馆的庭院里给陈曦和伙伴们朗读片段。阳光洒在剧本上,蜀绣纹样的批注格外醒目,庭院里的竹编摆件仿佛也成了剧本里的“角色”。陈曦看着周教授认真的神情,心里满是感激:“有您帮咱们筛选、打磨剧本,《绣娘的城》一定能成为一部‘有文化、有温度、有力量’的好作品,让更多人真正了解非遗、爱上非遗。”
周教授笑着点头:“这是我应该做的,非遗的故事,需要我们用心去讲,用真实去打动。只要咱们一起努力,一定能让更多人听见非遗的声音,看见老手艺的未来。”
随着剧本方向的确定,《绣娘的城》的筹备工作终于突破“瓶颈”,朝着“让非遗在光影里绽放”的目标稳步前进。而周教授用他的专业与用心,为这部电影守住了“文化之魂”,也让所有人相信:只有尊重真实、传递温度,非遗题材的影视作品才能真正“破圈”,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文化与大众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