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不是‘丢了自己去迎合别人’,而是‘带着文化内核去融入新领域’。”周教授看着孩子们认真学绣的样子,欣慰地说,“这次活动后,有3所小学联系我们,想开设‘非遗+赛车’主题课程,这说明我们的文化赋能成功了,孩子们不仅喜欢赛车,也开始喜欢非遗背后的文化。”
这份“文化坚守+深度赋能”的远见,让非遗在跨界中不“失魂”,既吸引了流量,又传递了文化价值,真正实现了“商业与文化双赢”。
苏医生与赵村长:暖心支撑,让跨界“有”温度
苏医生和赵村长虽然不是跨界的“主角”,却用最朴实的方式,为活动注入了温暖的底色。
苏医生提前为活动现场准备了“健康守护包”,里面有防晒霜、藿香正气水、创可贴等物资,还在快闪工坊旁设置了“临时健康点”,为观众和工作人员测血压、提供健康咨询。活动当天天气炎热,他还特意煮了清热解暑的绿豆汤,分给大家饮用:“大家忙着做事,容易忽略身体,我多照顾一点,大家才能更安心地推进活动。”
赵村长则带着村里的5位传承人,提前三天来到上海,参与快闪工坊的筹备。他们不仅现场演示竹编、苗绣技艺,还为观众定制“非遗小礼物”——只要观众参与体验,就能获得一个手工编织的迷你赛车挂件。一位小男孩因为太喜欢,哭着想要两个,赵村长笑着额外送了一个,还摸着他的头说:“以后要好好学习,长大了也做非遗传承人,好不好?”
“跨界不只是冷冰冰的商业合作,还要有温度,有人情味儿。”赵村长看着手里的迷你挂件,笑着说,“这些孩子今天喜欢上咱们的竹编,说不定以后就是非遗的传承人,这比卖多少产品都重要。”
这份“暖心支撑+人文关怀”的付出,让跨界活动不仅有“商业成功”,更有“情感共鸣”,也让更多人感受到非遗背后的“人情味”。
庆功宴上的“心里话”:成功属于每一个人
庆功宴上,陈曦举起酒杯,看着身边的伙伴们,眼眶有些湿润:“这次‘非遗+赛车’的成功,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沈亦舟跑遍资源打开的通道,是林砚舟抠细节守住的品质,是周教授定方向传递的文化,是苏医生和赵村长用温暖守住的人心。谢谢你们,让非遗不仅能‘跨界’,还能‘跨’进更多人的心里。”
沈亦舟笑着说:“以后还有‘非遗+电竞’‘非遗+文旅’,咱们继续一起拼,让非遗跨界之路越走越宽!”
林砚舟点点头:“我已经开始准备‘非遗+电竞’的周边设计了,争取下次比这次更成功!”
周教授则欣慰地说:“看到越来越多年轻人喜欢非遗,我就放心了,以后我还会继续做非遗文化的‘掌舵人’,让老手艺永远有‘魂’。”
苏医生和赵村长也纷纷表示:“不管下次做什么,我们都会继续支持,守护好咱们的非遗,守护好咱们这个‘家’。”
灯光下,酒杯碰撞的声音清脆悦耳,映着每个人脸上的笑容。陈曦知道,这次跨界成功只是开始,未来还有更多“非遗+”的可能,而只要有“忠犬联盟”在身边,有他们的专业、热爱与坚守,手作公益的跨界之路,一定会越走越远,让中国的老手艺,在更多领域绽放光彩,被更多人看见、喜欢、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