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诸葛上门(2 / 2)

“诸葛兄实在见外!”吕嬛揩不到油,只好作罢:“走吧,我带你们挑两匹马当脚力,也好早点回到长安。”

诸葛亮和黄月英对视一眼,总感觉这个都督不靠谱,但来都来了,只好各自牵着毛驴跟了上去。

进入核心区域之后,只见关中军士甲胄整齐,兵不离身;或喂养坐骑,或躺地小憩,又或者啃食干粮,虽都在各干各的,却是不显喧哗,可谓忙中有序。

若有对话之人,也是交头接耳、小声私语。

见到吕嬛走近,那些骑兵并未起身行礼,也无人出声问候,至多不过抬眼注目,随即又继续各做各的事。

诸葛亮缓步走近吕嬛,低声问道:“亮观此部众,实乃精锐之师,为何面对都督却如此散漫不拘?”

“这并非散漫。”吕嬛摇了摇头,声音清晰而平静:“骑兵之所长,在于机动力。若因我经过便要全军起身行礼,岂不是徒耗他们休息的时间?为了一点虚礼而令士卒疲乏,我认为不值得。”

她略作停顿,又继续说道:“更何况,倚仗身份压人敬重,非我所愿。真正的尊敬,当发自内心,而非源于规矩。”

“还有就是...这是出征在外的规章制度,”她遥望长安方向,转身轻笑,“若在关中之时,我也极重仪轨排场,士卒见我,皆须整甲正容,肃然行礼,一分一毫也马虎不得。”

吕嬛语气稍顿,声调转沉,“毕竟,军人该有军人的样子。”

诸葛亮微微颔首,目光中透出赞许——这位吕都督...还真是务实。

在外一切细节习惯都是为了打仗作准备,在家又能保持军容军纪,可谓鱼和熊掌都能兼顾。

难怪自她领兵起,钞掠良多,从无败绩。

穿过一片林地之后,忽见一位布衣老者正坐在木箱上,就着天光执笔书写。

他鬓发斑白,神态专注,面前摊着数卷竹简,一旁还散落着几株刚采来的药草。

“元化先生,”吕嬛脚步稍缓,含笑招呼道:“一会还要赶路,何不稍作休憩,可别累着了。”

这可不是客套,关中的医保制度能否实现,可就全靠他了。

华佗抬起头,见是吕嬛,便将笔搁下,笑着起身:“都督。”目光又转向她身后的年轻男女,温和颔首致意。

诸葛亮上前一步,执礼甚恭:“在下诸葛亮,久仰华先生大名。”

吕嬛在旁补充:“这位是孔明先生,与其未婚妻黄姑娘。”

华佗捋须端详,眼中含笑:“少年英才,气度清举,果然名不虚传。”又转向黄月英,“黄姑娘眉目疏朗,亦非凡俗。”

黄月英微微低头还礼,轻声道:“先生过誉。”

诸葛亮接话道:“见先生于军旅之中仍潜心着述,实令晚辈敬佩。”

华佗摆手一笑:“老朽随军而行,闲来无事,随意摆弄些药草罢了。”

他目光在诸葛亮与黄月英之间流转,笑意更深,“二位佳偶天成,他日喜讯传来,亦是一段佳话。”

少年诸葛亮耳根微热,仍从容称谢。

黄月英亦浅笑不语,目光轻垂。

“诸葛兄!请近前一观。”

吕嬛边说边抽出一张宽大的纸卷,利落地铺展在身旁的草甸上。

纸上以墨线勾勒出山川江河的轮廓,形制虽简,但诸葛亮一眼便认出:这是一幅疆域地图。

果不其然,吕嬛的手指落在地图中央:“此处便是中原。向北,经幽州便可抵达辽东。”

她的指尖继而向东移动,“而与辽东一衣带水、隔江相望的,便是三韩之地。”

她手指轻轻点在半岛南端:“我初步的战略构想,是自河东出发,先取并州,再北上控制幽州。最后——”

她目光骤然锐利,手指向东重重一划,“拿下整个朝鲜半岛,开辟一道稳固的出海口。”

这个计划...诸葛亮不知该如何品评。

那个地方他也知道,北部是高句丽,南部是三韩,皆是蛮夷,占领价值不大。

他眉头微蹙,沉吟片刻,才缓缓摇头:

“亮此前亦推演过天下大势。以明年时局而论,用兵首选当是西进凉州、或南下图取河洛。得此二地,既可无后顾之忧,又扼守中原门户,问鼎之势成矣。”

他抬起眼,目光中透出不解与凝重,“接下来便是逐鹿中原的关键时期,玲绮为何反其道而行,偏要将兵力投入北方苦寒边陲?”

更何况,从凉州到辽东,疆土逶迤如长蛇,首尾难顾、易攻难守...此等布局,与兵家所倡的‘据中制外、连片成形’之理念背道而驰。

此等有违常规的战略举动,实在令他费解。

吕嬛怅然道:“打中原诸侯,毫无成就感,我迫切地想要揍一个地方。”

“哦?玲绮想要攻打何地?”

诸葛亮面露疑惑之色,想不通以吕都督的性格,有谁能让她吃瘪?竟能让她迫切地想揍人,连中原霸业都能弃之不顾。

吕嬛一巴掌按在一座海马形状的小岛上,狠声说道:“就是此处,待我拿下凉州,定将西凉军装船运往近畿平原,誓要屠尽天下倭人。”

“都督要屠谁?”

张先一看来活,赶忙把脑袋伸进聊天群,毛遂自荐:“这活我熟,请都督务必以我为先锋!”

吕嬛闻言大喜:“公安可往,顺便帮我多寻些残暴猛将同往!”

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