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府提供粮种、农具,甚至给予新垦田地三年免赋的优待。
此举迅速安定了民心,使得江西的粮食与纺织原料得以逐步自给,不再受制于外。
与此同时,他大力利用赣江这条黄金水道,派遣得力人手疏通航道,修复码头,建立了以九江、南昌、赣州三大港口为核心的物资运输体系。
并沿着赣江,建立一座座大型粮仓,不仅用于平抑粮价,更成为军队长期稳定的补给命脉。
对于元末苛捐杂税,岳再兴下令尽数减免,只征收合理的田赋与商税。
任用铁面无私的冷面先生冷谦负责监察,严惩敢于盘剥百姓的贪官污吏与欺压乡里的地方豪强。
一系列举措很快传扬开去,吸引了大量因战乱流亡外省的百姓重返江西,极大地充实了劳动力。
对于工匠,岳再兴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他大幅提升匠人待遇,设立官营作坊,广泛招募各类工匠,并许诺匠人可以凭借功劳做官甚至封侯,激发匠人的热情。
在龙兴府、九江等地,巨大的造船厂拔地而起,日夜不停地为军队打造战船、兵器甲胄,同时也制造农具、船只民用,提供了大量就业,有力地稳定了社会秩序。
军事上,岳再兴对现有义军进行统一整编,汰弱留强。
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扩充脱产训练的战兵数量以及屯田兵数量。
初具规模的水师营也在鄱阳湖上操练起来,并以之牢牢掌控着鄱阳湖与赣江水域,既防范元军可能的水路进攻,也确保了境内物资运输线的安全。
除此之外,继续加快在江西南部连绵山地中修建堡垒据点,使其成为最后的战略纵深和反击基地。
在整体防御上,构建以龙兴府为核心,重镇赣州扼守南陲,九江屏障长江的战略布局。
三地皆加固城防,深挖壕沟,囤积大量粮草军械,形成遥相呼应的铁三角防御体系。
在治理策略上,岳再兴采取了务实而灵活的手段。
尊重江西本地的风土人情,吸纳了许多有声望的本地乡绅、儒生进入各级管理机构,有效减少了“外来政权”的隔阂与抵触。
同时,始终严明军纪,使得“义军为民”的形象深入人心,与元军的烧杀抢掠形成鲜明对比。
经过三年的休养生息,江西根基渐固。
岳再兴为消除侧翼威胁,拓展战略空间,开始向外用兵。
他派遣大将常遇春,率领一支精锐战兵,向南攻略广东北部。
此时广东元军兵力空虚,且北部多山,与江西南部地形相连。
常遇春势如破竹,迅速攻占韶关、梅州等战略要地,不仅打通了与岭南地区其他反元势力的联系,更一举获得了广东重要的盐、铁资源,极大补充了军队的物资需求。
另一方面,他命五散人彭莹玉、周颠等人,向西渗透至湖南东部。
此时的湖南正是元军与各地红巾军混战的战场,局势混乱。
彭莹玉等人趁机活动,联络当地义军,逐步攻占了长沙、岳州等重镇,依托湘江与赣江的水运联动,初步构建起“赣湘联防”的态势,使元军难以从湖南方向威胁江西腹地。
转眼又是两年,岳再兴治下江西全境、广东北部、湖南东部政通人和,民生恢复,军力强盛。
麾下战兵已达五万之众,皆是能征惯战的精锐;屯田兵更扩充至二十万,随时可抽调作战。
水师纵横鄱阳湖、赣江,甚至能前出至长江水道。
一支兵精粮足、根基稳固的强大势力,已然在江南崛起,成为元廷心腹大患,也成为了天下反元义军中最耀眼的一支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