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海捕(1 / 2)

从故安、范阳到泉州城,这一路应该在华北大平原上,可是,刘智没有眼馋这片肥沃的土地,而是目光热烈地看向大海。

商业部购进了大量的苎麻,苎麻纺绳之后,根据校长提供的图纸,长湖镇编织厂编织成功了5个拖网,放在5条楼船上,校长说了,在寒冬来临之前,要尝试一下海捕。

高慎和陷阵营驻守泉州城,训练8000降兵。刘智、潘丽和24小弟带着大军来到了海边,在大雪来临之前,把码头建好,还得建造尽量多的石头城堡。

苦活、累活,由24小弟带头去干,刘智、潘丽、典韦、潘峰、周彪、商业部人员、人民合作社员、清平教徒和251队员,总计500余人,分批乘坐小船登上5条楼船。

北风强劲,起锚,扬帆离岸,在距离海岸3里远的时候,刘智大喊:“5条楼船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各自下网!”

苏双找来的船员很不错,不仅控船技术很好,还会下网。潘丽瞪着大杏眼,好奇地看着海面:“老公,大海很大吗?”

“这里只是小小的渤海湾,和外面的大海相比,它很小很小!”

“站在船上,一眼看不到尽头,俺无法想象大海的样子。”

“丽老婆,以后有机会,咱俩一起去看望真正的大海。”

“好的!”

典韦和潘峰、周彪在打赌,他压根儿不信能捕到鱼,拖网的网孔比拳头大,鱼可以在网孔里钻来钻去,像是逛街。

拖网下水之后,楼船依次返航。楼船毕竟不是渔船,没有安装起网设备。距离岸边30米,楼船转向下锚,刘智、潘丽各自上了小船,接住抛下的拖网拉绳,快速地来到岸上。

两人一起用力把拖网往岸上拉,拉着拉着,拉不动了,海面浪花飞溅,像是煮开的水面,刘智大喊:“典韦、潘峰和周彪,赶紧过来帮忙。”

当拖网露出水面,只见网里很多大鱼在挣扎,于是,大家欢呼雀跃。忘记了打赌之事的典韦,皮糙肉厚,脱得只剩下裤衩,跳到海里,把拖网里的大鱼一条又一条地扔上岸。

粗略估计一下,一网少说也有2000条、上万斤,刘智笑了,捕鱼不香吗?为何非得去占城种地?

社会经济学的核心思想,就是选择最佳的方案:A=收益÷成本,A越大,可选度越大。为何不打凉州先找出海口?原因用这个公式可以解释,打凉州的成本很大=战争成本+治理成本,而收益很低,所以不划算,不在校长的考虑的范围之内。

典韦认得小螃蟹,大螃蟹也认得,但是,他不知道大螃蟹的危险。拖网上岸,大鱼被清空,还有几只小脸盆大的螃蟹,蟹大夹子钳在网绳上;典韦乐呵呵地上前,伸手就捉,不料,螃蟹不钳网绳钳典韦,典韦的右手无名指被钳得鲜血淋漓、嗷嗷惨叫。

清蒸大螃蟹,蘸着酱油醋,味道嘎嘎鲜,翘着包扎的右手无名指,丝毫没有影响典韦掰开蟹壳的速度。潘峰和周彪,一边吞咽着口水,一边催促典韦给钱:“你打赌输了,每人100元!”

典韦不是不想给钱,而是在校长身边待久了学坏了,如果马上给钱,他俩拿到钱之后烤鱼去了、每人纯赚100元;如果吃饱了之后给钱,他俩每人得浪费几斤口水!

高慎带队拉走了8千条大鱼,可以给新兵们大饱口福好几天了。

刘智、潘丽、潘峰、周彪和24小弟精于烤鱼,每个人都被很多人围着,有的人在学习烤鱼技术,也有的人专业在等吃。最爽的是典韦,包扎的右手无名指举得高高的,像是女人的兰花指,到处骗吃骗喝。

校长说了,此地的码头建好以后,楼船要南下去舟山群岛,谁愿意带队去那边搞建设?闻听此言,一个个脑袋摇得像拨浪鼓。

舟山群岛海域,冬季海面不封冻,长年可以捕鱼,还可以发展海带的养殖产业。夏秋季节有台风,出海有风险!刘智告诉他们:“熟悉水性、头脑灵活、不怕困难的,都可以参加选拔,每月的津贴是普通士兵的两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