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好,米妮欧尼。”银珠微笑着回答,“姜教授的《医学导论》讲得非常精彩,很有启发性。”
“那就好!姜教授可是我们医学院的招牌之一,学问好,人也正派。”李米妮放下心来,随即很自然地挽起银珠的胳膊,和她并肩往前走,“我正好没事,顺路过来看看你。对了,有个挺不错的机会,想着第一时间告诉你。”
“哦?什么机会?”银珠好奇地问。
“是金成焕学长那边的事。”李米妮压低了些声音,带着点分享好消息的兴奋劲儿,“他爸爸,就是那个开中医诊所的金医师,对你之前做的那些中药方剂翻译工作特别满意,夸你认真细致,准确性高。这不,他们诊所最近正好接洽了一个从台湾过来的中医专家交流团,要在汉城进行为期三天的学术访问和参观。需要找一位临时的兼职翻译,主要负责陪同参观、在一些非正式的交流场合做口语翻译,还有简单的会议记录整理。时间就定在下周,大概三天左右。报酬方面,因为算是项目性的临时工作,比按字数算稿费要高不少。学长知道我跟你熟,就特意问我你有没有兴趣参加。”
她顿了顿,观察了一下银珠的表情,继续说:“我觉得这是个特别好的锻炼机会!不仅能赚一笔可观的零花钱,更重要的是能近距离接触业界真正的专家,了解最新的学术动态,还能拓展不少人脉。对你将来的发展肯定有好处。就是……可能需要占用你下周一部分上课时间,你得自己权衡一下,看看能不能协调开。”
银珠闻言,心念电转。陪同翻译,尤其是这种专业性强的学术交流活动,无疑是对她语言能力、专业知识和临场应变能力的综合考验和极佳锻炼。这远远超出了单纯笔译的范畴,是踏入真实行业环境的一块敲门砖。至于课程方面,她对自己预习的扎实程度有信心,缺勤一两天的课程,影响应该可控,完全可以事后向同学借阅笔记来补上。机会难得,不容错过。
“欧尼,我非常感兴趣!”银珠几乎没有太多犹豫,立刻做出了决定,语气肯定,“麻烦你帮我详细问一下成焕学长具体的活动时间表、对翻译的具体要求、需要提前准备哪些背景资料,以及确切的报酬和工作细节。我需要这些信息来做更充分的准备。”
“太好了!我就知道你会抓住这个机会!”李米妮开心地拍了拍银珠的肩膀,一副“我看好你”的表情,“你放心,成焕学长办事很稳妥,人也很靠谱,不会让你去做能力范围之外或者太为难的事情。我晚点就去跟他详细确认,然后尽快把具体信息告诉你。你这边也先有个心理准备。”
两人又聊了几句关于开学迎新、选课等其他琐事,李米妮便因为还有别的事匆匆告别离开了。银珠独自站在图书馆前宽阔的台阶上,望着她感觉大学生活的丰富画卷,正以超出预期的速度和维度,在她眼前迅速展开,充满了无限的挑战与可能。
晚上,银珠结束了一天的学习,回到位于冠岳区的公寓。打开楼下那个属于她的信箱,里面果然安静地躺着两封信。一封的信封略显粗糙,上面的字迹稚嫩却一笔一画写得极其认真,署名是——郑明元。另一封则是熟悉的、来自阿爸郑汉采的笔迹。
银珠先拆开了明元的信。信纸上的字比暑假时工整了不少,能看出小主人的用心:
“银珠怒那:
见信好。
汉城天气凉快了吗?我们这里早晚也要穿长袖了。我开学已经一个星期了,新的班主任很严格,但讲课很清楚。我每天都有认真听课,放学回家先写作业。
阿爸还是老样子,天天在书房里写稿子,烟抽得好像多了点。欧妈……也还是老样子。金珠欧尼周末回来住了不到一天就走了,说学校社团有重要活动,欧妈有点不高兴,说她心里没有这个家。金珠欧尼在家的时候,电话特别多,总是说一些大学里有趣的事,还有她参加了什么‘同好会’,认识了很多人,我都听不懂。
怒那,我这次开学摸底考,数学得了92分,是班上前五名!语文也进步了。我会继续加油的,一定要像怒那一样,考上好大学。阿爸说怒那在大学里特别用功,让我不要总是写信打扰你学习。可是……我还是很想你。怒那,汉城大学的图书馆,是不是像你说的一样,有那么——那么大?书多得一辈子都看不完吗?
怒那,你一定要记得按时吃饭,晚上别睡太晚。等我以后考到汉城,就能天天见到你了。
东森 明元 敬上”
信的内容不长,但信息量丰富。银珠的眼前仿佛浮现出明元趴在昏暗灯光下的小书桌前,蹙着眉头,认真给她写信的模样。弟弟的点滴进步让她感到由衷的欣慰,而那字里行间透露出的笨拙却真挚的关心,更像是一股暖流,熨帖着她因忙碌而略显疲惫的心。关于金珠的寥寥数语,则清晰地勾勒出她正在大学校园里如鱼得水、积极拓展自己社交圈的状态,以及那份与家庭之间似乎并未因距离而拉近、反而更显疏离的关系。
银珠铺开信纸,给明元写回信。她用鼓励的口吻表扬了他的进步,再次生动地描述了汉城大学图书馆的宏大规模和浩瀚藏书(依旧小心地避开了解剖学实验室等可能引起少年不适的具体细节),告诉他知识的世界有多么广阔迷人,并再次坚定地表达会等待他来到汉城的那一天。她随信寄去了一小盒汉城有名的点心铺买的糖果,以及一本新买的、适合中学生阅读的趣味物理学科普读物。
接着,她拆开了阿爸的信。郑汉采的信件一如既往,以殷切的关怀和问候为主,细细询问她开学是否顺利,住宿饮食是否习惯,叮嘱她一定要注意身体,劳逸结合,钱财方面不必太过节省。然而,在信件的后半段,笔调渐渐变得低沉了些。他提到金珠周末在家短暂停留后,便以“社团活动繁忙”为由提前返校,朴贞子对此颇有怨言,认为女儿翅膀硬了,心中没有父母家庭,但金珠在电话里似乎不以为意,言语间充满了对新生活的热情。郑汉采的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作为父亲,面对女儿们纷纷长大离家、家庭日益冷清的无奈,以及对长女价值观变化的隐隐担忧。信的末尾,他提到明元近来愈发沉默寡言,但学习极其自觉,常常在完成作业后,还捧着银珠寄回去的书籍读到深夜,让他这个做阿爸的既心疼又欣慰。
银珠读完信,握着信纸,沉默了片刻。金珠的选择,在某种程度上与她异曲同工,都是在试图挣脱原生家庭的束缚,追寻自己的人生,只是两人选择的路径和表现方式截然不同。而明元的早熟与懂事,则像一根柔软的刺,轻轻扎在她的心上,让她心疼之余,更深刻地意识到自己肩上所承担的那份无形的期望与责任。
她给阿爸写了一封简短的回信,详细报了平安,简要描述了开学第一天的见闻和感受,再次强调自己一切安好,学业顺利,让他千万不要担心,务必保重自己的身体。在给明元的回信中,除了之前的鼓励,她又额外加上几句,叮嘱他学习固然重要,但也要注意休息,保护好自己的眼睛,正值长身体的时候,营养要跟上。
做完这一切,窗外的天色已经彻底暗了下来,汉城的灯火次第亮起,宛如撒落一地的星辰。银珠坐到书桌前,打开了台灯,温暖的光晕立刻笼罩了她和桌面上摊开的《医学导论》笔记。灯光下,她年轻的侧影显得沉静而专注,眼神清澈坚定。
开学第一天,她不仅切身感受到了顶尖医学学府严谨而充满人文精神的学术氛围,初步建立了与同龄人的学业联系,还意外获得了一个宝贵的、能够连接理论与现实的社会实践机会。远方家庭传来的那些琐碎而真实的烦恼与牵挂,此刻非但没有成为她的负担,反而像经过淬炼的燃料,转化为了推动她在这条漫长而艰辛的医学道路上继续坚定前行的强大动力。
她深知,这仅仅是漫长征程一个微不足道的起点。未来的挑战必将接踵而至,课业会越来越繁重,竞争会愈发激烈,需要她付出更多的汗水与智慧。但她已经做好了全部的准备,内心充满了昂扬的斗志。笔尖落在纸上,发出沙沙的轻响,这声音与窗外隐约传来的、属于汉城的夜籁交织在一起,仿佛共同奏响了一曲专属于郑银珠的、充满希望与力量的大学序曲。
(第七十二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