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麦克斯独自立于观测台...
模拟的星空在头顶缓缓流转,冰冷,精确,一如这个时代赋予每个人的底色。
麦克斯静静凝视着这片人造的天幕,乳白色的眼眸深处,倒映着亿万光点,也映照着近日来的所见所闻。
凯文的绝对冰封,将一切情感深埋于绝对零度之下,只余下最冷酷的效率与责任。
梅博士的思维永远在数据与逻辑的轨道上狂奔,将生命与文明都化为可计算的变量。
即便是看似温和的苏,其信任也建立在理性的感知与哲学的思辨之上,带着审慎的衡量。
甚至包括自己,那份被17号吐槽为“没人味儿”的,基于光之国准则的“理性”行动模式。
这个时代,这个被崩坏逼至悬崖边缘的时代...
仿佛,抽干了所有人性中“不必要”的炽热与冲动,将每一个个体,都锻造成应对灾难的,最精密,最冰冷的零件。
理性,成为了生存的,唯一圭臬。
这没有错。
在终焉的威胁面前,任何一丝情绪的波动,一次冲动的抉择,都可能带来万劫不复的后果。
理性是铠甲,是武器,是文明在末日洪流中得以存续的方舟。
但…
麦克斯的脑海中闪过一些画面:
17号,那不管不顾、直白无比的信任与维护。
爱莉希雅,那看似轻浮、却总能精准抚平裂隙的调笑与敏锐。
帕朵菲利斯,那源于本能、不掺任何杂质的善意与好奇。
甚至是华,那惊愕失措、却鲜活无比的反应…
这些瞬间,这些被过于“理性”的视角或许会评判为“低效”、“冗余”、“不必要”的瞬间,却像一颗颗微小的火种,在这个冰冷沉重的时代里,固执地散发着微弱却真实的暖意。
它们不属于最优解,但它们属于,“人”。
或许,正是这份即使在绝境中也无法被完全磨灭的、属于“人”的“不理性”,才是人类文明最内核的、最值得守护的东西。
理性铸成了方舟,但驱动方舟前行的,永远是那些无法被完全计算的、澎湃的情感与希望。
麦克斯抬起手,仿佛要触碰那片虚假的星空。
他的理性计算着最有效的生存路径,分析着最致命的威胁,规划着最合理的资源分配。
但自己之所以站在这里,之所以选择介入...
其最深的根源,又何尝不是源于一份超越了冷冰冰计算的,对“生命”本身的尊重与共鸣?
这份共鸣...
让他能理解凯文的决绝,认同梅的智慧,赞赏苏的透彻,也能…
珍视那些看似“不理性”的闪光。
“或许…”
他低声自语,声音消散在空旷的观测台中,“…真正的‘理性’,并非摒弃所有温度。”
“而是在透彻理解冰冷规则之后,依然选择去拥抱那些规则之外的、炽热而笨拙的…‘人间’。”
星光,依旧冰冷。
但在光之巨人的眼中,这片人类于绝境中建造的月海基地,似乎又多了一层不易察觉的,温暖的滤镜。
理性指引方向,而情感,赋予意义。
他,既是观察者,也已成为这悲壮史诗的一部分,守护着这份理性与感性交织的、矛盾的,却也因此而无比珍贵的—
人类之光。
模拟的星光,滑过无机质般的眼眸,却点燃了内部一场无声的燃烧。
对于所谓“神明”——
无论是崩坏,那冰冷执行“筛选”机制的意志,还是美弗拉斯,那般以高等文明自居,将众生视为棋子的“操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