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二攻浦城——血染的新年
浦城外围的硝烟渐渐散去,九秋、陂头、下里坂相继插上了“靖朔侯赵”的战旗。赵高翔的大军如同收紧的拳头,彻底包围了这座孤悬的城池。城头之上,“李”字帅旗在冬日惨淡的阳光下无力地飘动,连续多日,城门紧闭,除了偶尔几支试探性的冷箭和短暂的小股部队出击被轻易击退外,李绣似乎真的束手无策,只能龟缩待援。
围城营寨中,难免弥漫起一股乐观的情绪。不少将领认为,李绣已是瓮中之鳖,破城只在旦夕。就连一向沉稳的王秀楚从政和传来的信件中,也提及军心振奋,皆言可一鼓而下。
然而,赵高翔心头那根弦却并未完全放松。他深知李绣绝非坐以待毙之人。果然,来自建瓯方向的一封密报,印证了他的猜测。
信是李猛派快马送来的。原来,早在赵高翔决定北上攻打浦城之初,便已密令李猛率领三千精锐,悄然移师,卡在了建瓯通往浦城的必经之路上,一处名为“鹰嘴涧”的险要之地。李猛在信中汇报,近日发现确有清军兵马在建瓯方向集结,意图东进救援浦城,但因其部卡死要道,对方不明虚实,并未敢大举强攻,目前正处于对峙状态。
“好个李猛,干得漂亮!”赵高翔看完密信,心中一块石头落地。
援军被阻,浦城彻底成了一座孤城。他走到帐外,望向沉寂的浦城,脸上终于露出了些许轻松的神色。看来,李绣之前的沉默并非无奈,而是在焦急等待那永远不会到来的援军。
连日紧绷的神经稍稍松弛,加之即将到来的春节,让赵高翔做出了一个日后让他追悔莫及的决定。
时值腊月三十,除夕之夜。军营里也难得有了些过年的气氛,尽管是在战场上,各营还是分到了额外的酒肉。赵高翔巡视各营,对着围拢过来的将士们高声许诺:
“弟兄们!今夜除夕,我们在此围城!明日一早,大年初一,我们便用炮火给城里的鞑子拜年!用他们的头颅,祭奠我们死难的同胞!打进城去,在浦城里过年!”
“打进浦城过年!”士兵们的欢呼声震天动地,连日胜利带来的信心和对新年的期盼,汇成了一股盲目的乐观洪流。
大年初一,清晨。寒风依旧凛冽,但天色微明。六门红衣大炮被推至前沿,冰冷的炮口对准了浦城看似毫无防备的城墙。为了追求轰击效果,朱大典老将军指挥炮手,火炮集中于一段看似较为老旧、在之前外围战中可能已受波及的城墙段落。
“目标,正前方城墙,集中射击——放!”朱大典令旗挥下。
“轰!轰!轰——!”
六门大炮次第怒吼,巨大的后坐力让大地震颤,实心铁弹呼啸着砸向城墙,砖石碎块四处迸溅,烟尘弥漫。几轮齐射后,那段城墙果然出现了明显的龟裂和缺口。
“擂鼓!攻城!”赵高翔在后方高地上,看到炮击见效,立即下令。
震天的战鼓敲响,早已准备就绪的攻城部队发出震耳欲聋的呐喊,如同决堤的洪水,向着浦城汹涌而去。冲在最前面的是扛着无数云梯的敢死队,他们身后是手持刀盾的跳荡队,再后面则是弓弩手进行掩护。
古代攻城的残酷画卷骤然展开:
- 接敌阶段:攻城士卒冒着城头零星射下的箭矢,拼命向前冲锋。不断有人中箭倒地,但后面的人毫不犹豫地踏着同伴的尸体继续前进。护城河早已被此前填平,众人直接冲至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