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铁血1645:从扬州十日开始 > 第112章 忠奸歧路,人心向背

第112章 忠奸歧路,人心向背(2 / 2)

另一方面,内心深处那点读书人留下的纲常伦理,又让他感到极其不适。“这就…降了?”他喃喃自语,一股难以言喻的失落和屈辱感涌上心头。

他想起郑芝龙也曾拥立隆武,接受官爵,转眼间却将皇帝和朝廷如同弃履般抛开,这与他潜意识里“食君之禄,担君之忧”的观念产生了剧烈冲突。

随后,他听说郑彩、郑鸿逵,尤其是年轻气盛的国姓爷郑成功毅然与父亲决裂,誓死不降,率部远走海上,继续抗清。

这个消息,像一道光,照进了他灰暗的内心。“对啊!这才是血性男儿所为!”他心中燃起一股冲动,恨不得立刻带兵去投奔郑彩。然而,现实是冰冷的。郑彩部远在海外,路途艰险,自己麾下这三千人马,能否顺利带过去?清军会坐视不管吗?犹豫之间,机会似乎正在流逝。

就在他彷徨无计、内心备受煎熬之时,赵高翔的使者,通过林锐军情司的隐秘渠道,找到了他。

起初,何魁是警惕的。但当使者提及旧事,说起他曾在杉关与赵高翔部有过接触,甚至远远见过那位年轻的靖朔侯时,记忆的闸门打开了。

他回忆起那时看到的赵高翔军队,军容严整,士气高昂,更重要的是,他亲眼见到赵高翔巡视营地时,会停下来与普通士卒交谈,询问饭菜可否吃饱,衣衫可否御寒。他也见识过赵家军执法队的铁面无私,一名骚扰百姓的哨官被当场鞭笞,绝不姑息。

“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何魁脑中闪过《孙子兵法》中的句子,他觉得,赵高翔的军队,似乎正在朝着这个方向锤炼。这与郑芝龙部下后期日渐滋生的骄奢和混乱形成了鲜明对比。

使者进一步陈说利害,分析局势,指出清军主力被牵制,闽北空虚,正是英雄用武之地。并郑重转达了赵高翔的承诺:若何魁愿意弃暗投明,助取南平,往日之事,一概不究,仍以将军之位相待,共图抗清大业。

内心的天平,终于倾斜了。

郑彩太远,前途未卜;清廷异族,非我族类;而赵高翔,近在咫尺,名声颇佳,军纪严明,更重要的是,他高举的是抗清的旗帜!这面旗帜,符合何魁内心深处那并未完全泯灭的“忠义”观,也给了他一个摆脱当前困境、重新找回尊严和方向的机会。

“海盗可以趋利避害,但军人,总得有点念想。”何魁终于下定了决心。他秘密召见心腹,布置任务,然后对赵高翔的使者郑重拱手:“请回复靖朔侯,何魁…愿为内应,共取南平!只望侯爷言而有信,不负今日!”

一个人的抉择,往往折射出一个时代的缩影。何魁的归顺,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倒戈,更是人心向背的体现。

在清军席卷东南的表象之下,无数像何魁一样心怀故国、不甘为奴的汉家儿女,正在黑暗中寻找着那一丝微弱却坚定的光明。

赵高翔严格军纪、仁义待民、坚决抗清的形象,此刻成为了吸引这些迷茫灵魂的磁石。南平城下,一场由内而外的风暴,即将来临。

“来人。叫杨先生过来,我有要事要谈。”何魁叫来了杨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