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首先看向站在文官队列前列的姜曰广和周损:“广信知府姜公,忠贞体国,率全城军民血战二十余日,保境安民,功在社稷!本督当上表朝廷,为姜公请功!守将周损,勇毅果敢,辅佐姜公守城,功不可没,擢升为参将,仍协防广信!”
姜曰广与周损出列,躬身谢恩:“谢伯爷!此乃份内之事!”
接着,赵高翔的目光落在了孙兆奎身上,语气中带着毫不掩饰的赞赏与肯定:
“孙兆奎将军!”
“末将在!”孙兆奎踏步出列,虽然伤势未愈,但身姿依旧挺拔。
“将军以三千偏师,直面柯永盛两万大军,坚守营垒两昼夜,浴血奋战,伤亡逾千而军心不溃,成功牵制敌军主力,此为一功!随后,更以一千八百疲兵,洞察战机,勇追穷寇,长途奔袭十余里,阵斩无算,迫降两千余众,创下以少胜多之奇捷!临机决断,智勇双全,堪称楷模!此役,你当居首功!”
赵高翔的声音提高了几分:“擢升孙兆奎为副总兵,赏银五百两,绢帛百匹!其所部将士,抚恤加倍,另按功行赏,皆升一级!”
堂下众将闻言,皆向孙兆奎投去敬佩的目光。以寡敌众,还能在最后打出如此辉煌的反击,孙兆奎的“智将”之名,自此无人不服。
“谢伯爷厚赏!末将必当竭尽全力,以报伯爷知遇之恩!”孙兆奎激动地单膝跪地,声音有些哽咽。他知道,这不仅仅是赏赐,更是对他军事才能的彻底认可,从此他在赵高翔集团中的地位将截然不同。
随后,赵高翔一一褒奖其他将领:
张应祥、李猛擢升为副总兵,赏赐丰厚,表彰其作为中军铁砧,死战不退的功绩。
翁之琪加封水师提督,赏银三百两,表彰其水师及时支援、侧击破敌之功。
张明远升为参将,正式统领其反正部队,赐号“靖安营”,表彰其阵前起义及后续作战英勇。
周猛升为游击将军,仍领亲卫营,厚赏,表彰其深入敌后、焚营乱敌的奇功。
斥候队长陈锋、神箭手马忠、执法游击张茂林等一批中下层军官也依据战功,各有升迁赏赐,尤其是陈锋和马忠,被赵高翔点名表扬,誉为“全军耳目”与“暗夜死神”。
一时间,堂内气氛热烈,人人振奋。
封赏既毕,赵高翔话锋一转,开始部署下一步行动。
“然,战事虽暂歇,强敌仍环伺。柯永盛虽败,清廷在江西根基未动。我等绝不能因一胜而懈怠!”
他走到悬挂的地图前,手指点向广信府周边。
“张应祥、李猛!”
“末将在!”二将慨然出列。
“命你二人,各率本部兵马,并张明远之靖安营为辅,即刻出兵,收复玉山、广丰等周边县城,肃清残敌,扩大我军控制区域!务必速战速决,扬我兵威!”
“得令!”
“翁之琪将军!”
“末将在!”
“水师继续控扼信江水道,并派出快船,严密监视南昌方向及万年县敌军动态,一有异动,立刻来报!”
“遵命!”
“陈锋!”
“末将在!”
“扩大斥候侦查范围,尤其是通往抚州、南昌方向,我要知道溃败的柯永盛残部动向,以及清军可能的援军消息!”
“是!”
军事部署完毕,赵高翔看向姜曰广和周损,语气转为温和:“姜公,周将军,安抚民生,恢复秩序,筹措粮饷,稳定地方,此乃重中之重,高翔一介武夫,于此道颇为生疏,就全权拜托二位了!”
姜曰广肃然道:“伯爷放心!此乃老夫职责所在,定当竭尽全力,使广信尽快恢复生机,以为大军坚实后盾!”
周损也拱手道:“末将定当辅佐姜公,确保地方安宁!”
各项事宜安排妥当,赵高翔最后道:“此番大捷,乃隆武陛下洪福齐天,将士用命之功。本督不日便将起草捷报,将姜公、周将军及所有有功将士之名,上达天听,为诸位向陛下请功!”
听闻将向隆武帝报捷请功,众人士气更加高昂,齐声喝道:“愿为陛下效忠!愿为伯爷效死!”
会议散去,众人各自领命而去。广信城这台战争机器,在经历了一场惨烈的防御战后,迅速转变为进攻和巩固的姿态。
赵高翔通过及时的褒奖和清晰的部署,不仅凝聚了军心,更将胜利的果实迅速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战略优势。赣东北的格局,因他这番举动,正在发生深刻的改变。
接下来的数日,便是繁重而又充满收获的战场清扫与整顿。
战果统计上来,连久经沙场的张应祥、翁之琪等将领都感到吃惊。
清军遗留在战场上的尸首超过四千具,伤者无算。而最大的收获,则是投降和被俘的清军士卒,经过初步甄别筛选,竟有八千余人!这其中,大部分是原左良玉、刘良佐、金声桓等部的绿营兵,也有少量蒙古辅兵和汉军旗人员。
缴获的军械、粮草、骡马、帐篷等物资更是堆积如山,极大地补充了赵高翔连番征战后的消耗。尤其是柯永盛和博尔晋中军大营遗留的物资,以及周猛那把火之后抢救出来的部分,数量颇为可观。
而最令人津津乐道的,莫过于孙兆奎以一千八百疲兵,追击高进库四千人马十余里,竟俘获两千余人的辉煌战绩!此消息传回,全军哗然,孙兆奎的“智将”之名不胫而走,其部虽然伤亡不小,但经此一役,无论是士气还是实战经验,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望着校场上黑压压一片的降兵,以及堆积如山的缴获,赵高翔心潮澎湃。他知道,野狼坳大捷,不仅仅解了广信之围,更意味着他赵高翔,和他麾下这支以“靖朔”为号的军队,真正在赣北站稳了脚跟,拥有了与清军主力正面抗衡并战而胜之的实力与威名!
“靖朔伯”的旗号,经此一役,必将威震江西,传遍江南!一个新的局面,已然打开。然而,如何消化这巨大的胜利果实,如何整编降军,如何应对清廷必然到来的报复,以及如何处理与隆武朝廷、郑氏集团等各方势力的关系,一系列新的挑战,也已然摆在了这位年轻统帅的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