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铁血1645:从扬州十日开始 > 第36章 星夜兼程向海陬 论教解惑生倾慕

第36章 星夜兼程向海陬 论教解惑生倾慕(2 / 2)

唐晏珠也微微一怔。士农工商,等级森严,这是千百年来深入人心的观念。虽然晚明以来,江南商品经济活跃,商人地位有所提高,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仍是社会主流价值观。赵高翔此言,可谓离经叛道。她不禁凝神细听,想知道这位将军究竟有何高论。

赵高翔目光扫过渐渐围拢过来的人们,目光投向远方连绵的群山,仿佛在审视这个破碎的江山:“士,固然重要。读书明理,出仕为官,治理天下,教化百姓,乃是国之栋梁。无士,则纲常沦丧,文明不存。我大明如今正需忠义之士,挽狂澜于既倒。”他首先肯定了士人的价值,这让唐晏珠稍稍安心。

但紧接着,他话锋一转:“然,农呢?‘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农人面朝黄土背朝天,看似卑微,实则一粥一饭,皆是其所出!农乃社稷之根本,无农,则饥馑遍地,人心浮动,纵有百万雄师,亦不战自溃!如今战乱连连,田地荒芜,饿殍遍野,恢复农耕,安顿流民,才是稳固根基的第一要务!轻视农人,便是自毁根基。”

他的语气带着一种对劳动价值的尊重,这让唐晏珠感到新奇。她自幼长于深闺,虽知米粮来自耕种,却从未如此深切地思考过农人的重要性。

“再说工,”赵高翔继续道,眼神变得锐利起来,“工匠,常被视为奇技淫巧,被人轻视。可小姐请看!”他指向远处正在检修车轮的工匠,“若无工匠,我等乘何车马?住何房屋?身上衣冠从何而来?再看军国大事,”他的声音压低了些,却更加凝重,“我军中佛郎机炮、鸟铳、箭矢、甲胄,哪一样不是出自工匠之手?工匠技艺高超,便能造出射程更远、更精准的火炮,更坚固耐用的盔甲,便能让我军将士少流血,多杀敌!这难道不是大功于国?先进的农具,如水车、曲辕犁,亦能助农人省时省力,多产粮食。轻视工匠,便是自断臂膀!”

张铁头,这位来自苏州、手艺精湛的铁匠,被众人推举为工匠管事的老实汉子,此刻只觉得一股热流猛地冲上脑门,眼眶瞬间就湿热了。他带着徒弟们跟着赵将军从苏州出来,一路虽奔波,但赵将军待人厚道,曾经许诺的三两银子的月钱,从未克扣,每次都足额发放,这已是他们以往不敢想的高昂待遇,匠营里的弟兄们都念着将军的好。但他从未想过,有一天,能有一位将军,而且是赵将军这样的大人物,在这么多人面前,如此高声、如此肯定地说出他们工匠的价值!不是施舍,不是利用,而是真正地将他们视为与国家兴亡息息相关的重要一份子!这种被认可、被尊重的感觉,比拿到那三两银子时还要让他激动百倍!他粗糙的大手紧紧攥着,嘴唇哆嗦着,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是挺直了腰板,眼中充满了感激和前所未有的自豪。他身后的徒弟们也都激动地互看着,胸脯都不自觉地挺高了。

唐晏珠顺着他的目光看去,只见那些满手油污的工匠正在认真劳作,保障着队伍的行进。她忽然意识到,自己平日所用之物,所居之所,乃至军队的战斗力,确实都与这些“匠户”息息相关。一种新的认知在她心中萌芽。

赵高翔最后将目光投向虚无,仿佛看到了更远的未来:“最后说商。商人逐利,常被斥为‘重利轻义’。然,若无商人南来北往,互通有无,则一地物产如何能流通天下?苏杭的丝绸、景德镇的瓷器、福建的茶叶,如何能惠及四方?百姓又如何能买到异地之物,改善生活?”他顿了顿,声音更沉,“如今这世道,信息闭塞更是致命。商人走南闯北,消息最为灵通。且不说我大明内部,便是这福建周边,乃至广东,已有不少红毛夷(葡萄牙人、荷兰人)、佛郎机人(可能指西班牙或法国人)前来贸易。他们亦是活生生的人,来自不同的国度,有其长处,譬如火器制造、航海之术。若能通过商业互通,与其公平交易,换取我所需之物,学习其先进技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岂非强过闭门造车、盲目排外?商业流通,可活经济,可通消息,可引外援,实乃强国富民之一道!抑制商业,便是自闭耳目。”

孩子们大多听得似懂非懂,但看到大人们都如此专注,将军的话语又如此有力,他们也安静地听着,或许“士农工商都一样重要”这个模糊的概念,就像一颗种子,悄悄落入了他们幼小的心灵。

唐晏珠将周围人的反应尽收眼底,她看到王先生的不可思议又若有所思,她看到刘叔的颔首沉思,看到李狗儿的若有所思,更看到张铁头那激动得难以自持的神情。她心中对赵高翔的钦佩又加深了一层。他不仅有过人的见解,更懂得如何将这些见解传递给不同的人,并能真正地触动他们、凝聚他们。

他长长吐出一口气,总结道:“故而,我认为,士农工商,本无绝对之高下。如同人之四肢,各有其用,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若要中兴大明,乃至开创远超历代的盛世,便需打破这僵化的等级偏见,让士人尽其智,农人尽其力,工匠尽其巧,商人尽其通!四民和谐,各安其位,各展其长,方能民富国强,方能抵御外侮,方能真正光复华夏,甚至……开万世太平!”

这一番洋洋洒洒的论述,融合了现代的社会分工认知和经济学思想,在明朝末年的背景下,简直是石破天惊!尤其是对商业和对外交流的看法,更是远超时代。

唐晏珠彻底惊呆了。她檀口微张,一双妙目怔怔地望着赵高翔,仿佛第一次真正看清眼前这个人。她心中的震撼无以复加。这番话,哪里像是一个出身行伍、可能识字都不多的武将所能说出的?这格局、这见识、这对社会运行机理的深刻剖析,简直堪比……不,甚至超越了她所读过的那些经世致用的大家!

她自幼所受的教育,无不是强调士为尊、农为本、工贾末之。虽然家中也曾与商人打交道,但内心深处,士大夫的优越感是根深蒂固的。然而,赵高翔的话,却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她思想中从未开启过的一扇门。她仔细思忖,发现他的话虽听起来惊世骇俗,却句句在理,切中时弊,勾勒出一幅远比当下更合理、更有活力的社会图景。

“将军……您……”她一时竟不知该如何表达内心的惊涛骇浪,“您这番见解……振聋发聩,民女……闻所未闻!”她的声音因激动而微微颤抖,“士农工商,四肢之喻……四民和谐,各展其长……这……这实在是……”她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来形容,只觉得心胸豁然开朗。

赵高翔见她如此反应,自知所言太过超前,笑了笑,语气缓和下来:“只是一些胡思乱想,让小姐见笑了。或许是这些日子见得太多,想得也多。乱世用重典,也非常规,或许未来治世,需有新思维。总之,让孩子们多学点东西,总没错。文、武、工、商,乃至格物致知之学,或许都该有所涉猎。”

他再次将话题引回教育,指了指脑袋:“譬如方才所言‘两小儿辩日’,孩童能有此疑问,探究之心可贵。我们教导他们,并非一定要给出一个标准答案,而是要引导他们保持这份好奇,学会自己去观察、思考、验证。或许将来,他们中真有人能弄明白这日之远近冷暖的究竟呢?这或许就是‘格物’的精神吧。”

唐晏珠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心绪。她再看向赵高翔时,眼神已完全不同。先前是感激、欣赏,或许还有一丝因依赖而生出的情愫,此刻却充满了难以置信的钦佩和一种强烈的好奇。这位赵将军,究竟是何方神圣?他的胸怀与见识,深不见底。

她郑重地说道:“将军绝非胡思乱想!字字珠玑,发人深省。民女以往……确是囿于成见了。听将军一席话,方知天地广阔,学问无穷。教育之道,确该如将军所言,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文武工科,皆可成才。若真能如此……实乃天下之大幸。”她仿佛已经看到了一个由赵高翔描绘的、充满希望的未来蓝图,而自己,正有幸站在描绘这幅蓝图的人身边。

赵高翔看到自己的话引起了共鸣,心中也颇为畅快。他笑道:“路要一步步走。眼下,还是先让孩子们多学点,多看看。”心里想着怎样才能把这些思想尽快的融合给自己的部下。进而能后续推广之。

夕阳彻底沉入山脊,营地燃起了篝火。这场偶然的谈话,却像一次小型的演讲,悄然传播着一种超越时代的思想火花。赵高翔与唐晏珠相视一笑,彼此眼中的欣赏与情愫在火光映照下愈发明显。而刘叔、张铁头等人,则各自带着新的思考和澎湃的心情,融入了夜幕下的营地,他们将成为赵高翔未来事业中,不可或缺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