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铁血1645:从扬州十日开始 > 第33章 隆武垂询寄厚望 道周军中藏虎将(上)

第33章 隆武垂询寄厚望 道周军中藏虎将(上)(2 / 2)

“陛下圣明!臣必谨遵教诲,以抗虏为先,以安抚为上,尽力弥合浙东裂隙,共保东南抗虏大局。”

“其三,”隆武帝看着赵高翔,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有期望,也有一丝无奈,“爱卿,朕知你麾下兵力不过数千,粮饷亦需自行筹措大半,此去艰难,朕……朕心之之。”他似乎想说什么,比如抱怨郑芝龙把控资源,但终究忍住了,转而鼓励道:“然非常之时,需行非常之事。朕授你‘总理’之权,许你便宜行事,于地方可自行招募义勇,筹措粮秣,乃至……与地方士绅共商保境安民之策。望卿能体谅朝廷艰难,自力更生,打开局面。待日后……日后局势有变,朕必不会忘了卿今日之艰辛与忠忱!”

这番话,既是巨大的授权,也透露出隆武帝手中无实权的窘迫和对赵高翔的隐隐期望——希望他能自己闯出一片天地,成为一支真正能用于北伐的力量,而非永远受制于郑氏。

赵高翔心中了然,自己还有一处要做间谍或者特使的任务,去拉拢鲁王监国里面的人物。这真是.......一言难尽,

不过还是立刻表忠心:“陛下放心!臣岂敢畏难?昔日臣以数百残兵,尚敢转战江淮,今蒙陛下信重,授以专阃之权,更有数千敢战之士,足矣!粮饷之事,臣自会设法,绝不使陛下过多忧心。臣只愿能早日为陛下练出一支精兵,稳固边防,以待他日王师北定中原之时,臣愿为前部先锋!”

“好!好!有志气!”隆武帝闻言,脸上终于露出些许欣慰的笑容,“朕就盼着能有更多像爱卿这样的忠臣良将!北伐!北伐!朕无一日不念兹在兹!”他的语气忽然激动起来,仿佛看到了挥师北上的场景,但随即又黯淡下来,化为一声轻叹:“……只是,路要一步步走。爱卿先替朕把东南的门户看好,便是大功一件。”

“臣,遵旨!”

“去吧。”隆武帝挥了挥手,略显疲惫地靠在椅背上,“即刻准备,早日启程。若有要事,可密书直送朕前。”

“臣告退!陛下保重龙体!”赵高翔深深一揖,退出了偏殿。

走出行宫,福州午后的阳光照在身上,赵高翔却感到一股前所未有的轻松和振奋。隆武帝的召见,不仅批准了他的计划,更给了他极大的自主权和明确的政策支持(尤其是联合抗清和自行筹饷)。

虽然皇帝也暗示了前路的艰难和资源的匮乏,但这恰恰是赵高翔想要的——一个名正言顺离开福州、脱离郑芝龙直接控制、并能自主发展的机会!

“走!走!走!必须尽快离开这个是非之地!”这个念头在他脑海中反复激荡,如同战鼓催征。

他回头望了一眼那巍峨却压抑的皇城和远处隐约可见的、象征郑家权势的府邸,心中一片清明。这里,终究不是他的舞台。

“在这里,我兵微将寡,区区千余人马,在郑芝龙数万大军面前,犹如孩童持木棍面对巨汉,连自保都勉强,何谈发展?”

“在这里,我人微言轻,虽顶个总兵、提督的名头,但在那些高谈阔论、引经据典的朝廷大员眼中,恐怕仍只是个幸进的武夫,难以真正融入他们的圈子,更别说施加影响。”

“在这里,文,我抵不住大学士们的滔滔雄辩和门户之见;武,我更抵挡不住郑芝龙的跋扈嚣张和根深蒂固的势力网络。如同笼中困兽,空有利爪,却无处施展。”

每多留一日,便多一分被卷入无谓政治漩涡的风险,多一分被郑芝龙彻底吞并或闲置的可能。隆武帝的困境他看在眼里,同情之余,更坚定了不能重蹈覆辙的决心。

唯有离开!跳出这个巨大的牢笼,去到那片权力相对真空的浙闽边区,他才能呼吸到自由的空气,才能凭借自己的双手和头脑,去打拼出一片真正属于自己的天地!那里有山川之险可供依托,有流民壮勇可供招募,有潜在的抗清力量可供联络,更有施展他超越时代知识和战术的空间!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赵高翔几乎要忍不住长啸一声,以抒发胸中块垒。未来的挑战固然巨大,但比起在福州仰人鼻息、束手束脚,他宁愿去面对那些明刀明枪的敌人和艰难困苦的环境。

激动之余,他并未忘记人情世故。在福州,有一个人,于他算是有引荐之情,且与他所见略同,皆有抗清壮志,那便是被隆武帝赐予国姓的郑森(成功)。

“于情于理,离榕之前,当去拜访告别。”赵高翔心想。虽然他与郑成功交往不算极其密切,但彼此印象颇佳,郑成功欣赏他的勇猛和见识,他也看重郑成功的抱负和潜力(尽管目前还被其父压制)。这是一条重要的线,必须维系好。

然而,当他来到郑成功的府邸时,却被告知:“国姓爷奉国公爷之命,前往漳、泉等地巡阅水师、招募新勇,已有数日,归期未定。”

赵高翔闻言,不禁有些遗憾,但也理解。郑芝龙将儿子派出去,既有锻炼之意,恐怕也未尝没有将其调离权力中心、避免与隆武帝过于亲近的考量。此时的郑成功,虽得隆武帝赏识,赐姓封爵,但在其父的庞大阴影下,仍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更像一位被寄予厚望却尚未完全掌握实权的“公子帅”。

既然见不到,赵高翔便向府上管事要了纸笔,沉吟片刻,写了一封简短的书信。

封好信,交给管事,嘱其务必转交后,赵高翔心中最后一点牵挂也已了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