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光元年(1645年)五月,南京陷落,弘光帝被俘的消息传至江南,天下震动。清军铁骑南下,势如破竹,所到之处强制推行“剃发令”,激起了江南士民前所未有的激烈反抗。然而,群龙无首的反抗极易被各个击破,人们迫切需要一面旗帜来凝聚力量。
六月间,原明镇江总兵官郑鸿逵(郑芝龙之弟)、明九江道佥事孙嘉绩、明吏科给事中熊汝霖、明兵部尚书张国维等一批文武官员,先后在浙东起兵抗清。他们急需一位具有朱明皇室血统的人物来号令天下。当时,明鲁王朱以海正避难于浙江台州。
朱以海,太祖朱元璋第十子鲁王朱檀的九世孙,袭封鲁王。其人生前期可谓命运多舛:崇祯十五年(1642年),清军入塞攻破山东兖州,其兄鲁王朱以派自缢殉国,朱以海则险遭俘虏,侥幸逃出,后袭封鲁王。崇祯十七年(1642年)二月,农民军攻陷兖州,朱以海再次被捕,幸得“伪官”救助逃脱。南渡后,他寓居浙江台州。
这样一个历经劫难、且与清廷有破家之仇的亲王,自然成为了浙东抗清力量眼中最合适的拥立对象。闰六月初,在张国维、熊汝霖、钱肃乐、郑遵谦等人的拥戴下,朱以海于绍兴宣布“监国”(代理国政),建立了政权,史称“鲁监国”政权。之所以称“监国”而非直接称帝,一方面是因弘光帝下落不明,另一方面也是留有余地,观望局势。
鲁监国政权的班子,是一个由浙东士绅、原明官员、本地武将及部分海盗力量组成的混合体。
文官核心:
张国维: 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督师江上。他是政权初期的顶梁柱,威望最高,是坚定的抗清派,也是后期反对向隆武妥协的主力。
熊汝霖: 右佥都御史,督师义师。同样为坚定抗清派,富有谋略,是政权的核心策划者之一。
钱肃乐: 右佥都御史,督师西兴。清廉有为,深得人心。
朱大典: 大学士,镇守金华。原明高官,拥有一定的实力和威望,后期倾向于联合隆武。
方逢年: 内阁首辅(后期)。
此外还有孙嘉绩、陈函辉、宋之普、柯夏卿等一大批浙东籍或流亡至此的文官。
军事支柱:
方国安: 原明镇东侯,兵力最强,号称“方家军”,是江防主力,但跋扈难制,后期动摇。
王之仁: 原明宁绍总兵,掌管水师,实力雄厚,态度强硬。
郑遵谦: 义师领袖,号称“义兴军”。
张名振: 原明石浦副总兵,后成为鲁监国中后期最重要的军事支柱,忠诚且善战。
黄斌卿: 舟山总兵,割据一方,态度暧昧。
此外,还吸纳了如王翊、冯京第等领导的四明山义军,以及部分沿海的海盗武装(如荡胡伯阮进)。
鲁监国政权的政策核心非常明确:一切为了抗清。
1. 坚决抵抗,拒不剃发: 政权从建立之初就展现了绝不妥协的姿态。斩杀清廷派来的招降使者,坚决反对剃发令,成为了东南抗清的一面精神旗帜,吸引了大量不甘剃发的士民前来投奔。
2. 凭借地利,划江而守: 其基本战略是依靠钱塘江天险,构建防线(史称“江上之师”),与杭州的清军对峙。同时经营浙东沿海岛屿(如舟山)作为退路和海上基地。
3. 筹措粮饷,艰难维持: 政权控制区主要是宁绍台一带,虽称富庶,但战乱之下,供养数十万大军(包括众多义军)极为困难。主要通过劝捐、征粮、甚至预征赋税和依赖海上贸易来勉强维持,财政始终处于拮据状态。
4. 混乱的官制与派系: 由于是仓促建立,且大量加官晋爵以笼络人心,导致官职泛滥,有“侍郎多似狗,都督满街走”的讽刺说法。内部派系林立,文官与武将、本地士绅与外来力量、正规军与义军之间矛盾重重,严重影响了效率和团结。
5. 与隆武政权的关系: 这是其外交上的核心难题。本质上,鲁王政权是地方士绅基于现实需求拥立的,带有强烈的自救和地域色彩。他们不愿轻易放弃手中的权力和“定策之功”,对远在福建、同样根基不稳的隆武帝缺乏认同感,担心被吞并或边缘化,因此产生了激烈的正统之争。
了解了这些,赵高翔更能体会隆武帝的焦虑和浙东局势的微妙。鲁监国政权有其英勇悲壮的一面,凝聚了浙东的抗清力量;但其内部混乱、地域性强、与中央(隆武)离心离德的问题也十分突出。它既是一支可以联合的抗清力量,也是一个可能引爆内部分裂的火药桶。
“果然是一团乱麻啊。”赵高翔揉了揉眉心,但眼神却更加坚定,“越是混乱,才越有我赵高翔施展的空间。这个‘浙江提督’,看来不仅要防虏,还要学会在这闽浙的夹缝中,跟这位鲁监国和他的班底打交道了。”
他对即将面对的浙江局面,有了更清醒的认识,也更加确信自己主动请缨这一步,走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