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铁血1645:从扬州十日开始 > 第21章 水道逢魔初试刃 血途惊魂挽残局

第21章 水道逢魔初试刃 血途惊魂挽残局(2 / 2)

“不能恋战!”赵高翔瞬间做出判断。他们的目的是救援和袭扰,不是与清军主力决战!

“王柱!吹号!命令各部,以救援百姓为先!向河边交替掩护撤退!”

“李狗儿!带人,把能救的百姓立刻送上船!”

“给翁将军发信号,火力掩护撤退路线!”

命令下达,明军开始改变战术,不再追求歼敌,而是尽力冲散清军的屠杀队伍,将那些幸存的、吓呆了的百姓拉扯着、背负着,向河边船只撤退。

清军似乎也察觉了明军的意图,攻击更加猛烈,试图咬住他们。

一时间,河岸边成了血腥的拉锯战场。明军士卒为了保护百姓撤退,往往需要付出惨重代价,与追击的清军死战到底。惨叫声、爆炸声、兵刃撞击声不绝于耳。

最终,在翁之琪水师火炮和箭雨的拼死掩护下,大部分登陆的明军且战且退,终于撤回了船上,带回了数百名惊魂未定的幸存百姓。但河滩上也留下了不少明军和清军的尸体,河水更加猩红。

清军的援军大队赶到河边,望着远去的明军船队,发出不甘的怒吼和密集的箭矢。

赵高翔站在船尾,看着渐渐远去的、依旧烟火冲天的河岸,看着那些倒在滩涂上再也起不来的弟兄,看着船上瑟瑟发抖、痛哭流涕的百姓,拳头攥得咯咯作响。

这一仗,他们救下了一些人,也挫了一下清军的锋芒,但嘉定的大屠杀仍在继续,而他们,无力阻止。

“李成栋…”赵高翔咬着牙,将这个名字刻在心里,“此仇,必报!”

当赵高翔怒吼着“登陆!快登陆!”,第一个跃出船舱,如同猛虎般扑向河岸时,在中军一艘较大的辎重船上,唐晏珠正紧紧抓住船舷,纤细的手指因用力而发白。刘叔站在她身旁,脸色凝重,下意识地想将她护在身后,却被她轻轻推开。

她的目光,穿越混乱的江面、弥漫的硝烟,死死盯住了那个一马当先的身影。

她看到赵高翔挥刀冲入敌群,动作迅猛而精准,毫无文人雅士的迂腐,亦不同于她印象中许多明军将领的畏缩或狂躁,而是一种带着愤怒的、高效的杀戮。他身边的王柱、李狗儿,乃至所有跟着他冲上去的士卒,似乎都被这种身先士卒的气势所感染,爆发出了惊人的战斗力。

她的心,在胸腔里剧烈地跳动着,不是因为恐惧(尽管眼前的血腥场面让她胃里翻江倒海),而是因为一种难以言喻的震撼和…一丝微弱的、却顽强燃起的希望之火。

‘这…便是乱世中的豪杰么?’ 她心中暗忖,思绪如潮。‘不像朝中那些只会空谈道德、结党营私的衮衮诸公,也不像哥哥身边那些只知道谄媚逢迎、贪图享乐的宵小…更不像左良玉、刘泽清那般拥兵自重、目无君父的军阀…’

她的眼前仿佛浮现出皇宫深处藏书馆中,那厚厚的《太祖实录》和历代先帝画像。尤其是太祖高皇帝朱元璋和马皇后的画像,那开疆拓土、筚路蓝缕的英姿,那辅佐夫君、安定后方的贤德…

‘太祖爷爷当年起于微末,提三尺剑荡平群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是何等的英雄气概!可这江山…传到我们这些不肖子孙手中,为何竟到了这般地步?’ 一股深切的悲凉和羞愧涌上心头。她想到了自缢于煤山的崇祯皇帝哥哥,虽然他刚愎自用,猜忌多疑,但至少…他努力过,也最终选择了君王死社稷。而南京的那个哥哥…想到弘光帝的荒淫昏聩,她只能痛苦地闭上眼睛。

‘大明的江山,不是丢在流寇手里,也不是丢在鞑子手里,是丢在我们自己人手里!丢在了腐败的吏治、无休的党争、和…和一个个只知私利、毫无担当的朱家子孙手里!’ 这个念头如同毒刺,深深扎痛了她。作为朱家女儿,她自幼熟读《女诫》、《列女传》,被教导要温良贤淑,不得干政。可那些书里,也同样记载了马皇后如何以贤德辅助太祖定天下的故事!她空有抱负和见识,却因身份性别,只能眼睁睁看着大厦倾颓,那种无力感几乎将她吞噬。

而此刻,看着赵高翔在血火中奋力拼杀,不是为了争权夺利,只是为了从屠刀下抢回几个素不相识的百姓…这种最原始、最朴素的“义”和“勇”,仿佛一道刺破黑暗迷雾的光,照亮了她近乎绝望的心田。

‘或许…或许太祖爷爷当年麾下的徐达、常遇春将军,也是这般模样?’ 一个大胆的念头闪过。‘这赵将军,出身低微,却能有此担当魄力,临阵不畏死,遇弱不失仁…若…若我大明臣子皆如此,何至于有今日?’

她又看到明军士卒为了保护百姓撤退而纷纷倒在清军刀下,心中更是揪紧。既有对牺牲将士的痛惜,也有一种复杂的情绪——这些将士,是在为这个即将灭亡的王朝做最后的注脚,他们的血,既让她感到悲哀,也让她看到了一种超越王朝更替的、属于华夏民族的刚烈之气。

“小姐…此地危险,还是进舱去吧。”刘叔在一旁低声劝道,声音里充满了担忧。

唐晏珠缓缓摇头,目光依旧没有离开那片血腥的战场,没有离开那个冲杀在最前方的身影。她的声音很轻,却带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坚定:“刘叔,你看…这或许才是我们真正该看到的…大明的…另一种可能。”

她没有明说是什么可能,但内心那份沉寂已久的热血,似乎被眼前这惨烈而悲壮的一幕点燃了。她对赵高翔的认可,在这一刻超越了单纯的欣赏,更带上了一种基于家族命运和历史责任的沉重寄托。

‘赵高翔…希望你…真能如你这般一直走下去…’ 她默默地想着,将所有的惊涛骇浪,都隐藏在了那双看似平静的明眸之下。先祖创业的艰难,崇祯亡国的教训,弘光昏聩的现实,与眼前这奋力一搏的微光交织在一起,让她心中五味杂陈,却也悄然生出了一丝模糊的、连她自己都还未完全清晰的期待。

船队开始撤退,带着救回的百姓和沉痛的心情。唐晏珠最后望了一眼烟火冲天的嘉定大地,转身默默走回船舱,背影单薄,却似乎比来时多了一份难以言喻的重量。

队伍带着沉痛的心情和救回的百姓,向着原定的撤离方向加速驶去。而嘉定的地狱景象,已经深深烙印在每一个出征将士的心中,化作了更深的仇恨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