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风波平息后,林凡团队对“小店宝”进行了紧急优化,加强了操作确认提示和关键数据修改的二次验证,并制作了一套更直观的视频教程。虽然忙碌,但一切有条不紊。批发市场的用户数缓慢而稳定地增长到二十多家,虽然单客收入不高,但总算实现了基本的现金流平衡,团队紧绷的神经稍稍放松。
就在这看似平稳的时期,一个意外的邀请,打破了日常的节奏。
林凡接到“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的电话,不是之前那位副秘书长的“招安”,而是一位姓王的科长,语气客气地邀请他参加一个“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经验交流会”,并希望他作为“利用信息技术助力传统小店转型升级”的代表,做一个简短分享。
林凡第一反应是警惕和推辞。他对这类“官方”活动有心理阴影。但王科长接下来的话让他犹豫了:“林总,别误会。我们关注到你们的‘小店宝’在城南批发市场做出了一些实实在在的案例,很有代表性。这次会议主要是务实交流,来的多是像你这样的实干者,还有几位高校的学者和投资人,纯粹技术和管理层面的探讨,不涉及其它。”
务实交流、实干者、学者、投资人……这些词触动了林凡。他一直埋头苦干,视野局限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或许真需要走出去看看,听听别人的想法,尤其是学界和资本的角度。
回家和苏晚晴商量。 苏晚晴听完,想了想说:“去听听也好。总关起门来自己琢磨,容易钻牛角尖。就当是透透气,换换脑子。” 她的支持让林凡下了决心。
交流会在一家星级酒店的会议室举行。林凡穿着苏晚晴熨烫平整的唯一一套西装,提前到了会场。他有些拘谨,找了个角落的位置坐下,看着周围西装革履、谈笑风生的参会者,感觉自己像个误入的异类。
会议开始后,林凡渐渐被内容吸引。几位高校教授分享了数字化转型的前沿趋势和理论框架,虽然有些晦涩,但开阔了眼界;几个成功的创业者分享了他们的实战经验和教训,干货满满;甚至还有一位来自沿海城市的同行,介绍了他们如何用SaaS模式服务连锁便利店,规模和思路让林凡咋舌。
轮到林凡分享时,他摒弃了华丽的ppt,就用手机投屏,直接展示了“小店宝”在几家批发商户那里的真实操作界面和后台数据(脱敏后),讲述了他们如何从最底层的需求出发,解决小店老板们最头疼的记账、库存问题。 他没有谈宏大理想,只讲具体问题、笨办法和微小的改变。语言朴实,甚至有些土气,但案例真实,数据扎实。
让他意外的是,分享结束后,竟有好几个人主动过来交换联系方式。一位戴着眼镜、学者模样的中年男子(后来知道是省理工大学的李教授)对他说:“林总,你的案例非常接地气!数字化转型不能总盯着高大上,解决这些‘毛细血管’末端的小微商户的痛点,意义重大!有机会想去你那里实地看看。” 还有一位低调的投资人,私下对他说:“模式很轻,切入点准,现金流健康。虽然小,但潜力不错,保持联系。”
这次交流,像一扇窗,为林凡打开了一片新的风景。
他意识到,自己走的这条路并不孤独,甚至可能踩在了一个正确的趋势上。更重要的是,他获得了来自外界的、专业的认可和鼓励,这比赚到一点钱更让他振奋。他不再是那个在黑暗中独自摸索的孤勇者。
带着新的视野和思考回到铺子,林凡召开了一次“务虚会”。
他把会上听到的SaaS模式、数据价值、生态合作等概念,结合“小店宝”的实际情况,和赵磊、孙浩进行了深入探讨。三人争论、碰撞、火花四溅。最终,他们达成了一个清晰的共识:坚持“小店宝”简单、易用、低成本的初心绝不动摇,但可以尝试探索“免费+增值服务”的模式——基础功能永久免费,吸引更多用户,形成规模后,再针对中大型批发商开发付费的高级功能(如数据分析、进销存深度对接等)。同时,开始有意识地、在用户授权的前提下,沉淀脱敏后的行业数据,为未来可能的行业分析报告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