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南星的加入,在“远航”内部掀起了一场静悄悄的风暴。她不像叶清音那样专注于技术优化和系统整合,而是带着一种近乎颠覆性的创新理念和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直插研发体系的核心。
上任第一周,她就要求调阅所有涉海项目的原始实验数据和技术档案,包括一些被前任技术总监认为“不具备商业价值”而搁置的预研项目。她带着一个小团队,把自己关在实验室里,连续熬了几个通宵,交叉比对数据,重新构建模型。
周一的技术联席会上,她顶着一双黑眼圈,但眼神锐利如刀,直接投下一枚重磅炸弹:
“我们目前主攻的第三代水下机器人原型机,其动力系统的能效比设计存在理论缺陷。根据我的模拟,在复杂海流下,续航将比预期缩短30%以上,且存在控制系统失稳的风险。”
会议室内一片哗然。这个项目是海洋科技部的重点,前期投入巨大,总工程师脸色顿时难看起来。
“沈博士,这个结论是否过于武断?我们的水池试验数据是符合预期的。”总工强压着不满。
“水池是理想环境。”沈南星毫不客气,将平板电脑连接到投影仪,调出复杂的流体力学仿真图和算法逻辑链,“请看,这是基于实际海洋湍流数据的模拟结果。问题出在推进器与主控算法的耦合逻辑上,现有方案为了追求平稳性,过度牺牲了效率和对突发扰动的响应速度。必须推倒重来,采用全新的自适应控制算法和更高效的涵道推进器设计。”
推倒重来?! 会议室里气氛瞬间凝固。这意味着数百万的前期投入和至少半年的工期可能打水漂。
林凡坐在主位,沉默地听着双方的争论,手指轻轻敲击桌面。他看向叶清音:“清音,从算法角度看,沈博士的分析有道理吗?”
叶清音推了推眼镜,仔细看着屏幕上的数据流,缓缓点头:“逻辑上是成立的。我们之前的算法更侧重稳定性,对极端工况的适应性确实考虑不足。沈博士提出的自适应算法框架,虽然实现难度大,但理论上是最优解。”
林凡又看向脸色铁青的总工:“王工,技术上的事,不进则退。如果问题确实存在,早发现比晚发现好。你觉得推倒重来的技术风险和时间成本,是否在可控范围内?”
王总工张了张嘴,看到林凡平静却不容置疑的眼神,最终叹了口气:“林总,如果叶总和沈博士都认为有必要……我们可以尝试调整方案,但需要时间,也需要更多资源支持。”
“资源不是问题。”林凡一锤定音,“成立联合攻关小组,沈博士负责总体技术架构和算法核心,王工负责工程实现和系统集成,清音提供算法支持。我要在一个月内,看到可行的新方案。散会。”
会议结束后,王总工闷闷不乐地离开。沈南星收拾东西准备走,被林凡叫住。
“沈博士,技术上的坚持是好事。但方式可以更柔和些。王总是公司的老臣子,经验丰富,需要尊重。”林凡语气平和。
沈南星抬眼看他,目光清澈而直接:“林总,科学只认对错。如果因为顾忌情面而放任错误,是对公司的不负责任。我的工作是为解决问题,不是来交朋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