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日子,张元如同在刀尖上起舞。他一边继续扮演着沉迷于鬼差数据分析的专家,一边在暗中疯狂搜寻着任何可能与“记忆锚点”或规则干涉本质相关的信息。N-774档案像一根刺扎在他心里,鬼橱的低语时而在精神疲惫时隐隐回响,而杨间那无处不在的注视感,更是让他神经紧绷到了极点。
他利用“数据幽灵”提供的U盘里的晦涩理论,结合医疗部门那份关于精神稳定的技术资料,开始秘密构思一个极其冒险的计划:他需要一件灵异物品,一件能与记忆或意识产生深度共鸣,但又相对“温和”可控的物品,作为构建“记忆锚点”的“催化剂”或“载体”。
总部仓库里封印物无数,但符合要求的少之又少,且权限极高。他只能通过交叉引用各种机密档案,寻找那些曾被记录在案、性质相对特殊、且可能尚未被完全“驯服”或理解的物品。
这天深夜,他正在筛选一份关于已知意识类灵异物品的加密清单,目光突然被一个代号为“织梦者之梭”的物品吸引。档案记载,这是一件形似骨针的古老物品,据说能轻微引导和编织梦境,甚至触及浅层记忆,但效果极不稳定,且使用伴有强烈精神眩晕,已被封存多年,评级为“c级(高风险)”。
“引导梦境……触及记忆……”张元的心脏怦怦直跳。这听起来正符合他的需求!虽然高风险,但比起那些动辄抹除或扭曲意识的恐怖物品,这已经算是“温和”的了。更重要的是,它的低评级和封存状态,意味着关注度可能较低,或许有机会接触。
但如何获取?直接申请研究?理由是什么?一个鬼差分析师突然对一件c级梦境类物品感兴趣,这太过突兀,必然引来怀疑。
就在他苦思冥想时,个人终端收到了一条来自内部系统的通知——关于一次小范围、高权限的“灵异物品特性交叉验证”项目征召。项目旨在利用不同物品的特性相互印证,解决一些长期悬而未决的灵异谜题,参与者将有机会临时调用多种低至中风险级别的封印物。
发起方赫然是技术部门下属的一个分支机构,但张元敏锐地感觉到,这背后或许有“数据幽灵”的影子。这是一个机会!一个合情合理接触“织梦者之梭”这类物品的绝佳机会!
他几乎没有犹豫,立刻提交了申请,并在申请理由中巧妙地将“织梦者之梭”的梦境引导特性,与“鬼差规则可能对受影响者潜意识产生残留影响”的假设联系起来,听起来既专业又合乎逻辑。
申请很快被批准了。张元知道,这既是机遇,也是对方进一步观察他的舞台。
项目启动会上,张元见到了其他几位参与者,都是总部内不同领域的专家,气氛严肃而专业。当他提出需要调用“织梦者之梭”时,项目负责人(一位表情古板的老研究员)皱了皱眉,但最终还是同意了,只是再三强调安全规程。
在高度戒备的隔离实验室里,当那枚长约三寸、苍白如骨、表面布满细微螺旋纹路的“织梦者之梭”被送到张元面前时,他感到一种奇特的共鸣。不是规则层面的,而是一种更细微的、仿佛来自意识深处的悸动。
他按照规程,戴上特制的感应头盔,小心翼翼地用精神力去接触那枚骨梭。一瞬间,天旋地转的感觉袭来,眼前景象扭曲,无数模糊破碎的画面如同潮水般涌过——童年的片段、穿越时的眩晕、总部冰冷的走廊、杨间冰冷的眼神、鬼差那庞大的阴影、还有……一张泛黄的、印着铅字的报纸!
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