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讯以最快的速度传回了那座深沉的陆家大院,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瞬间激起了层层涟漪,打破了大院多日来的沉闷。
这座坐落于城市东郊的陆家大院,是当地有名的百年老宅,其历史可追溯至清末光绪年间,由陆家第一代先祖陆敬亭经商致富后斥资修建。
青砖黛瓦在百年岁月的冲刷下泛着温润的光泽,砖缝间偶尔冒出的青苔更添几分古朴韵味;
飞檐翘角上雕刻的龙凤图案虽历经风雨侵蚀,鳞片与羽翼的纹路依旧清晰可辨,每一刀每一凿都彰显着当年工匠的精湛技艺。
院内植满了银杏、香樟、罗汉松等名贵古树,每一棵都有上百年的树龄,其中最粗壮的一棵古银杏,树干直径超过一米五,需要三个成年人手拉手才能勉强环抱。
这棵古银杏见证了陆家的百年变迁:清末民初时,它曾为往来的商客遮荫纳凉,树下常是家族商议生意的聚集地;
抗战时期,日军曾试图砍伐古树搭建工事,陆家长辈带领家丁拼死守护,才让它得以留存;
如今,它枝繁叶茂,每年深秋,金黄的叶片铺满庭院,成为大院最动人的景致,堪称陆家的 “活历史”。
平日里,大院总是透着一股庄重肃穆的气息,下人们遵循着百年传下的规矩,走路轻手轻脚,生怕惊扰了院落的宁静;
说话低声细语,仿佛连声音都要经过仔细斟酌。
尤其是在陆家长子陆衍之半年前外出考察时意外失踪后,整个大院更是陷入了死寂;
往日里管家巡查时的脚步声、厨房传来的器皿碰撞声、园丁修剪枝叶的咔嚓声,全都消失不见,连庭院里的池水都仿佛失去了往日的灵动,
水面平静得没有一丝波澜,只有偶尔掠过的蜻蜓点水,才能短暂打破这份沉寂。
而此刻,“少夫人怀孕” 的喜讯如同春日里的第一缕阳光,穿透了笼罩在大院上空的阴霾,让整个院落都焕发出久违的生机。
下人们终于卸下了多日的压抑,私下里兴奋地议论着,话语中满是对未来的期待。厨房的王妈,今年已经五十八岁,在陆家工作了三十多年,
她一边切菜一边哼起了几十年前流行的江南小调《茉莉花》,刀刃起落间,节奏都跟着歌声变得轻快;
园丁李伯,负责打理大院的花草树木已有二十余年,他给月季浇水时,脚步都比往常轻快了许多,连拿起花洒的动作都带着几分雀跃;
连院子里栖息的麻雀,似乎都感受到了这份喜悦,成群结队地在树枝间叽叽喳喳地鸣叫着,格外欢快,偶尔还会俯冲下来,在庭院的石板路上蹦跳觅食。
此时,书房内,陆老爷子正站在书桌前练字。
这间书房是陆家大院的核心区域,不仅是老爷子日常办公、读书的场所,更是家族传承文化的重要空间,面积约有四十平方米,陈设古朴典雅,处处透着书香气息。
靠墙的书架高达三米,分为上下五层,采用优质的东北红松打造,经过多道防腐处理,历经数十年依旧坚固如新。
书架上整齐地摆满了各类古籍珍本,从明清时期的线装书《四库全书》选本、《永乐大典》残卷,到民国时期的绝版期刊《东方杂志》《良友》画报,
再到现代的限量版书法作品集、艺术画册,种类多达数千册,涵盖经史子集、艺术鉴赏、商业管理等多个领域。
有些古籍的封皮已经泛黄发脆,纸张薄如蝉翼,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陆家特意聘请了专业的古籍修复师进行维护,还为每本古籍定制了樟木书盒。
这种樟木来自江西宜春的天然樟树林,具有浓郁的香气,能有效防止虫蛀霉变,据古籍保护专家介绍,优质樟木书盒可使古籍保存寿命延长数十年。
陆老爷子身着一身藏青色中山装,衣服的料子是来自江南湖州的优质桑蚕丝。
湖州桑蚕丝素有 “丝绸之冠” 的美誉,这种桑蚕丝选用的是春季第一批蚕茧,此时的蚕茧个头大、丝质饱满,每十斤蚕茧才能抽出一斤合格的蚕丝。
从选丝、煮茧、缫丝、织布到成衣,要经过选茧、剥茧、煮茧、缫丝、络丝、整经、浆纱、织造、练漂、染色、整理等十几道复杂工序,每一步都需要严格把控温度、湿度和时间。
据当地蚕业协会 2024 年发布的数据显示,这种高品质桑蚕丝的年产量仅占全国桑蚕丝总产量的 5%,因其手感细腻柔滑,
透气性和吸湿性远超普通面料,即便在炎热的夏季穿着,也能保持肌肤干爽,成为高端定制服装的首选面料。
老爷子的中山装由上海老字号裁缝铺 “红帮裁缝” 手工缝制,“红帮裁缝” 始于清末,以制作西装、中山装闻名,曾为众多政要、企业家定制服装。
这件中山装的每一道缝线都严格按照 “一寸十八针” 的标准,针脚细密均匀;领口、袖口的弧度经过裁缝反复试穿调整,确保贴合身形;
衣服的纽扣采用天然牛角打磨而成,温润有质感。
即便穿了三年,老爷子依旧精心保养,每次穿着前都会用蒸汽熨斗仔细熨烫,如今依旧平整无褶皱,不见一丝磨损。
他的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用的是德国进口的天然植物发蜡,这种发蜡以蜂蜡、棕榈蜡为主要原料,不含硅油、甲醛等化学成分,
定型效果极佳且不伤发质,即便在南方潮湿的梅雨季,也能保持发型整齐不乱。
虽已年过七旬,但陆老爷子始终保持着规律的生活习惯,每天清晨五点半准时起床,在庭院里晨练一小时,打太极时动作舒展柔和,一招一式都透着沉稳;
练八段锦时气息均匀,每一个动作都精准到位。长期的锻炼让他身体硬朗,精神矍铄,眼神锐利有神,说话声音洪亮,丝毫不显老态,依稀能看出年轻时在商界叱咤风云的风采 ——
上世纪九十年代,他曾带领陆家企业在房地产行业逆势扩张,一年内拿下五个核心地块,奠定了家族产业的基础。
书桌上铺着一张洁白的生宣,这是产自安徽泾县的特级宣纸。
泾县作为 “中国宣纸之乡”,所产宣纸被誉为 “纸中之王、千年寿纸”。据泾县宣纸协会 2024 年发布的行业报告显示,安徽泾县特级宣纸的年产量仅数百张,其制作过程极为严苛:
选材上,必须采用当地特有的青檀树皮和沙田稻草,青檀树需要生长五年以上才能采伐,且为了保证原料品质,每年采伐量都有严格限制;
沙田稻草则要经过三年的自然发酵,在阳光、雨水的作用下,去除杂质,软化纤维。
制作周期长达一年多,涵盖浸泡、蒸煮、捶打、捞纸、烘干等七十多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依赖人工操作,容不得半点马虎。
其中 “捞纸” 环节最为关键,全靠工匠凭借经验掌控,一张纸需要两名工匠配合,手持竹帘在纸浆池中轻轻一捞,力度、速度都要恰到好处,才能保证纸张厚薄均匀。
一名熟练的捞纸工匠,需要经过五年以上的培训才能独立操作,即便如此,一天最多也只能捞出二十张宣纸。
也正因此,特级宣纸价格不菲,每张市场价可达数千元,是书法爱好者眼中的 “纸上黄金”,许多收藏家更是将其视为稀缺的文化藏品。
陆老爷子手握一支精致的狼毫笔,笔杆是印度小叶紫檀木制成。
印度小叶紫檀是世界名贵木材之一,生长极为缓慢,五年才长一年轮,要长成直径五厘米的笔杆材料,至少需要五十年。
这种木材纹理细腻,色泽温润,随着使用时间的推移,会逐渐形成独特的包浆,愈发珍贵。
笔杆上刻着细密的云纹,由苏州非遗木雕大师周建明手工雕刻而成,周大师从事木雕行业四十余年,擅长微雕与纹饰雕刻,
每一道云纹都细致入微,云纹的弧度、密度都经过精确计算,既符合传统美学,又能增加握笔的摩擦力,让书写者握笔更稳。
笔尖选用的是内蒙古草原的优质黄鼠狼尾毛,经过筛选、分类、梳理等多道工序制成,毛锋锐利,弹性极佳。
笔尖蘸满的浓墨,是采用古法制作的徽墨,以黄山松烟、桐油烟为主要原料,还加入了珍珠、麝香、金箔等名贵药材。
据《徽州府志》记载,徽墨的制作工艺始于唐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历代制墨匠人不断改良配方与工艺,使其品质愈发精良。
这种徽墨色泽黑亮如漆,书写时流畅顺滑,不滞笔、不渗墨,晾干后不易褪色,且能散发淡淡的松木香,有提神醒脑的功效。
如今,优质徽墨已成为非遗文化产品,一块二两重的特级徽墨,市场价可达上万元。
陆老爷子正一笔一划地书写着 “静” 字,他的笔法娴熟,深得柳体书法的精髓 ——
起笔时藏锋不露,如同武术中的蓄力,将力量内敛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