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屿和另外两名 “连接者”——28 岁的神经科学家林薇和 35 岁的量子物理学家赵宇,依旧陷在深沉得如同无波深海的昏迷中。
这种昏迷状态远超医学上定义的 “深度昏迷” 范畴,常规昏迷患者虽失去意识,但身体机能仍会因外界刺激产生波动,比如在接受疼痛刺激时,
心率可能会出现 10 - 15 次 \/ 分的短暂上升,血压也会有 5 - 10hg 的波动,而他们三人的生命体征却呈现出一种近乎机械的稳定,仿佛身体被设定在了固定的运行程序中。
他们躺在基地医疗中心恒温 23c的重症监护室里,这个温度是经过大量临床研究确定的,能让人体在昏迷状态下维持最佳代谢水平,既不会因温度过高增加身体耗氧量,
也不会因温度过低导致血管收缩影响血液循环。室内空气经过三重过滤,第一重为初效过滤器,可过滤掉空气中直径大于 5μ 的尘埃颗粒;
第二重是中效过滤器,能捕捉直径 1 - 5μ 的微粒,如部分细菌孢子;
第三重为高效空气过滤器(hEpA),对直径 0.3μ 以上的微粒过滤效率高达 99.97%,有效隔绝了外界的细菌、病毒等污染物。
湿度严格控制在 50%—60%,这种湿度范围能避免因空气过于干燥导致患者呼吸道黏膜受损,也能防止湿度过高滋生霉菌,最大限度减少外界因素对患者身体的干扰。
三张白色病床并排陈列,间距恰好 1.5 米,这个距离是医疗工程学中经过精确计算的,既方便医护人员同时在三张病床旁进行监测、护理操作,避免因空间拥挤影响工作效率,
又能有效避免各病床周围医疗设备之间的电磁信号干扰,比如心电监护仪、脑电监测仪等设备的信号不会相互叠加,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床周环绕着半透明的隔离舱,舱壁由特殊聚碳酸酯材料制成,这种材料不仅具有高强度的抗冲击性,能承受一定外力碰撞而不破裂,有效阻挡外界细菌入侵,还能实时投射淡蓝色的生命数据 ——
心率、血压、脑电波频率等指标以动态曲线的形式在舱壁上流转,曲线的更新频率为每秒 1 次,让医护人员能实时掌握患者的生命状态,仿佛一幅微型的生命图谱在舱壁上持续绘制。
每个人身上都连接着至少 16 根纤细的监测导线,这些导线直径仅 0.3 毫米,比普通医用导线细 30%,采用医用级硅胶包裹,硅胶材质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不会引起皮肤过敏反应,既能精准传递生物电信号,信号传输误差率低于 0.1%,又不会对皮肤造成压迫损伤,即使长期佩戴也不会在皮肤表面留下压痕。
手腕处的光电传感器通过发射近红外线,利用血红蛋白对不同波长红外线的吸收差异,实时追踪血氧饱和度,其误差范围控制在 ±2% 以内,这个精度符合国际医疗设备标准,
能准确反映患者血液中的氧气含量;胸部贴附的六导联电极则紧密贴合皮肤,电极片上的导电凝胶采用医用导电高分子材料制成,能有效降低皮肤电阻,
使皮肤与电极之间的电阻值控制在 5kΩ 以下,确保绘制出的心电图波形清晰无干扰,可精准捕捉心肌细胞的每一次电活动,甚至能检测出心肌细胞微小的电位变化,
为判断心脏功能提供详细数据;前额的脑电帽更是凝聚了尖端神经科学技术,通过 32 个铂金触点均匀分布在头部关键脑区,如额叶、顶叶、颞叶等与意识、认知相关的区域,
能以每秒 256 次的采样频率捕捉脑电波活动,采样频率远高于普通脑电设备的 128 次 \/ 秒,甚至能分辨出神经元放电时产生的微伏级电压变化,为研究患者大脑活动状态提供了高精度的数据支持。
终端屏幕上的曲线与数字呈现出一种反常的平稳:
林薇的心率稳定在每分钟 66 次,赵宇为 68 次,路屿则是 65 次,三人的血压均保持在 120\/80hg 的理想范围,这种稳定性在医学上极为罕见。
要知道,即使是健康成年人在静息状态下,心率也会因呼吸、情绪等因素产生 5—10 次 \/ 分的波动,比如在深呼吸时,心率可能会下降 3 - 5 次 \/ 分,而在情绪轻微紧张时,心率又会上升 5 - 8 次 \/ 分;
血压在一天内更是会有 10—20hg 的起伏 ——
比如早晨起床后血压会出现 “晨峰现象”,比夜间最低值高出约 15hg,这是由于人体由睡眠状态转为清醒状态时,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导致心率加快、血管收缩,从而使血压升高。
更令人费解的是脑电波数据:
正常成年人深度睡眠时,代表深度休息的 δ 波占比约为 50%-70%,且波形会伴随睡眠周期出现细微波动,每个睡眠周期约 90 - 120 分钟,在不同周期内 δ 波的幅度和频率会有所变化;
而他们三人的 δ 波占比持续超过 80%,且波形规整如正弦曲线,没有任何杂波干扰,就像一台精密仪器输出的标准信号,波幅稳定在 50 - 70μV 之间,频率稳定在 0.5 - 3hz。
这种状态仿佛大脑被置于某种精密调控的 “休眠模式”,彻底摆脱了日常思维活动带来的神经负荷 ——
普通人即使在深度睡眠中,大脑仍会进行记忆整理、代谢废物清理等活动,脑电波中会夹杂少量 θ 波(频率 4 - 7hz)和 a 波(频率 8 - 13hz),θ 波与记忆巩固相关,
a 波则与大脑的放松状态有关,而他们的大脑活动几乎降至了生命所需的最低阈值,除了维持基本的呼吸、心跳中枢功能外,几乎没有其他神经活动。
医疗主任李教授在会诊时曾指着屏幕感叹:
“这更像一台处于待机状态的量子计算机,而非人类的大脑。
量子计算机在待机时会将核心运算单元置于低功耗模式,仅维持基础系统运行,能耗仅为正常工作状态的 1% - 5%,
他们的大脑此刻就呈现出这种特性,所有非必要的神经活动都被‘关闭’了,大脑的能耗经检测仅为正常清醒状态的 8% 左右。”
李教授从事神经科学研究 30 余年,曾参与过多次特殊昏迷病例的诊疗,但从未见过如此诡异的大脑活动状态。
为了打破这种诡异的休眠,医疗团队在过去 72 小时内尝试了所有已知的唤醒方案,每一种方案都经过了神经科、
麻醉科、重症医学科等多学科专家的论证,确保在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刺激患者意识,避免因唤醒方案不当对患者大脑造成二次损伤。
声音刺激阶段,护士先是循环播放三人各自收藏的音乐 ——
给林薇放的是她研究时常用的白噪音与大提琴曲,这种白噪音频率稳定在 400—600hz,这个频率范围与大脑在专注状态下的脑电波频率相近,能模拟她在实验室专注工作时的环境音,帮助她回忆起熟悉的工作场景;
而大提琴曲的低频声波(频率 60 - 250hz)则曾被她称为 “能安抚神经的旋律”,在她过去的研究记录中,每当遇到科研难题时,听大提琴曲能让她的焦虑情绪得到缓解,大脑思维更加清晰。
给赵宇放的是他钟爱的古典交响乐,尤其是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中的《欢乐颂》片段,据他的同事回忆,赵宇曾说这首曲子中激昂的旋律和复杂的和声结构,
能激发他对量子世界中粒子运动、能量转换等复杂问题的想象,在他发表的一篇量子物理研究论文的致谢中,还专门提到了这首曲子对他科研灵感的启发。
给路屿放的则是基地走廊的环境音,这段录音记录了走廊里空调运行的微弱声响(频率 20 - 50hz)、脚步声(频率 100 - 300hz)以及设备启动的提示音(频率 800 - 1200hz),
同事们说这是他最熟悉的背景声,每天都会在走廊里往返数十次,无论是去实验室、会议室还是休息室,都要经过这段走廊,这段声音承载了他在基地工作的日常记忆。
然而,无论播放何种声音,音量从 40 分贝逐渐提升至 70 分贝(40 分贝相当于图书馆的安静环境,70 分贝相当于正常对话的音量上限),三人的脑电波始终保持水平直线,
没有出现任何幅度超过 5μV 的波动,仿佛听觉神经与大脑皮层之间的信号通路被彻底切断,声音信号无法传递到大脑的听觉中枢进行处理。
后来,林薇的丈夫抱着刚满周岁的女儿从 300 公里外的城市赶来,为了能尽快到达基地,他选择了最快的交通方式,中途换乘了两次交通工具,
孩子因为长途奔波还带着轻微的咳嗽,体温在 37.2 - 37.5c之间波动,医护人员为孩子进行了简单的检查,确认只是轻微的上呼吸道感染,不会对孩子健康造成严重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