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逆流方舟 二叠纪(1 / 2)

巴西的植物学家莉娜,当时正在亚马逊雨林的科考站里抢救濒危的 “亚马逊蓝兰”——

这种兰花因栖息地破坏和非法采摘,全球仅存不足 100 株,是世界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的极危物种。

莉娜团队已经守护它们 5 年了,为了保护这种兰花,他们在雨林里建立了专门的保护站,每天监测兰花的生长情况,防止非法采摘者的入侵。

他们还通过人工授粉的方式,培育了 20 多株幼苗,希望能扩大兰花的种群数量。

光流缠上她时,她手里正拿着装有蓝兰组培苗的玻璃瓶,瓶里的培养基还冒着微弱的气泡,那是组培苗在生长过程中释放的氧气。

光流没有损坏瓶子,组培苗的花瓣还轻轻动了一下,仿佛在向她致谢,感谢她五年来的守护。

莉娜看着手中的组培苗,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她知道,即使自己离开了,这些兰花也会在她的守护下继续绽放。

她想起自己第一次发现 “亚马逊蓝兰” 时的情景,当时她在雨林里迷路了,却意外发现了这株罕见的兰花,从此便下定决心要保护它,这五年来的付出,她从未后悔过。

挪威的冰川学家埃里克,在斯瓦尔巴群岛的全球种子库外记录冰芯数据。

这个种子库被称为 “世界末日种子库”,储存了全球超过 100 万份农作物种子,涵盖了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和各种珍稀植物种子,是人类农业文明的 “诺亚方舟”。

而冰芯能反映地球古代气候,通过分析冰芯中的气泡和化学物质,可以了解过去数百万年的气温、降水、大气成分等信息,对研究气候变化、预测未来环境至关重要。

埃里克已经在这个种子库工作了 10 年,每年都会深入冰川采集冰芯样本,为气候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光流来的时候,他刚把一根 3 米长的冰芯样本装进 - 80c的专业保温箱,保温箱采用了真空绝热技术,能长时间保持低温,确保冰芯样本不会融化。

保温箱跟着光流走时,温度显示屏还亮着,显示箱内温度稳定在 - 80c,确保冰芯不会融化 —— 冰芯一旦融化,里面的气泡和化学物质就会发生变化,失去科研价值。

埃里克看着手中的保温箱,心里充满了期待,他希望能在二叠纪的地层中找到更古老的冰芯,为研究地球气候变迁提供更多的证据。

他想起自己第一次采集冰芯时,因为经验不足,差点掉进冰川裂缝,幸好有同事及时拉了他一把,从那以后,他对冰川研究更加谨慎,也更加热爱这份工作。

中国的古生物学家陈默,在贵州的二叠纪地层科考现场,手里拿着刚发现的菊石化石。

这种螺旋状的化石是研究二叠纪生物灭绝的重要证据,菊石的壳体生长纹和缝合线能反映当时的海洋环境变化,通过其壳体的碳同位素分析,

可以了解当时的海洋温度、盐度和二氧化碳浓度等信息,为揭示二叠纪大灭绝的原因提供关键线索。

陈默研究菊石化石已有 20 年,发表了数十篇相关论文,是该领域的权威专家。

光流裹住他时,化石还没来得及放进标本袋,菊石美丽的螺旋纹路在光流里看得清清楚楚,阳光透过光流照在化石上,纹路的细节格外清晰,尽显大自然的神奇。

陈默轻轻抚摸着化石,心里充满了感慨,他研究菊石化石多年,从未想过自己能有机会亲眼见证二叠纪的世界,亲身体验那场惨烈的生物灭绝事件。

他想起自己第一次发现菊石化石时,还是个大学生,当时他在野外实习,意外挖到了一块完整的菊石化石,那种兴奋的心情至今难忘,也正是这次经历,让他坚定了研究古生物的决心。

陆衍之在光流里缓缓转头,不舍地看着指挥中心的大伙儿。他想笑一笑,给大家留下一个轻松的印象,却觉得嘴角异常沉重,怎么也提不起来。

脸上的肌肉僵硬得像石头,只能勉强挤出一个微笑,却比哭还难看。

他抬起已经快变成光的手,指了指角落里的多面体装置 ——

那是 “逆流方舟” 的地面锚点,由 12 块高强度钛合金面板组成,此刻正泛着淡蓝色的光芒,面板上的纹路与他通讯器上的烙印相似,

每一块面板都对应着一个时空坐标,是 “逆流方舟” 与地球连接的重要节点;又指了指路屿所在的生命维持舱,声音飘得像从很远的地方来,带着点时空扭曲的模糊感:

“保护好…… 种子…… 等我们…… 回来……”

话还没说完,金色光流猛地一收,像被人轻轻拉了一下,陆衍之的身影瞬间消失了,跟从没在这儿站过似的。

只有他刚才站的地方,空气中还飘着细细的光屑,像撒了把碎星星,这些光屑慢慢飘落,落在小周的泡面汤里,泛起一圈圈金色的涟漪,美丽又梦幻,持续了大约 10 秒才消失。

几乎是在陆衍之消失的同时,全球其他 72 个被选中的人,也都随着金色光流一起消失了。

整个过程没有剧烈的爆炸,没有震耳欲聋的巨响,没有晃动,甚至没有风,就这么安安静静地 “抽走” 了人,比清洁工收垃圾还利索,仿佛他们从未在这个世界上出现过。

东京街头,中村师傅消失的地方,只剩下一把紫檀木刨子落在地上,刨刃上还粘着那片 0.2 毫米厚的木花,木花依旧保持着刚被刨下的形状,没有丝毫损坏。

路过的行人看到刨子,以为是有人不小心掉落的,想捡起来却发现刨子异常沉重,仿佛粘在了地面上,用尽全身力气也无法挪动分毫,只能惊叹于这把刨子的神奇。

后来,这把刨子被送到了东京博物馆,作为 “神秘事件的物证” 展出,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参观,人们纷纷猜测这把刨子的主人去向何方。

亚马逊雨林里,卡娅消失后,鸟窝里的蜂鸟雏鸟还在唧唧叫,声音清脆悦耳,像在呼唤着卡娅的归来。

周围的藤蔓没有动过一根,树叶上的露珠依旧晶莹剔透,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烁着光芒,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过,只是少了一个编鸟窝的小女孩。

部落里的老人发现卡娅不见了,却没有惊慌,他们知道,卡娅是被神灵选中的孩子,她会去一个更美好的地方,继续守护着雨林里的生命。

部落里的人还在鸟窝旁边搭建了一个小祭坛,每天都会献上水果和鲜花,祈祷卡娅和蜂鸟雏鸟平安。

荷兰的麦田里,老扬的小麦种子袋掉在了田埂上,袋子打开了,几粒抗沙小麦种子散落在泥土里,在晨露的滋润下,种子表面慢慢膨胀,似乎有了一丝生机。

路过的村民看到种子,小心翼翼地把它们捡起来,种在了老扬开垦的田地里,他们相信,这些种子会像老扬一样,在沙漠边缘生根发芽,继续创造着生态奇迹。

后来,这些种子真的发芽生长,结出了饱满的麦穗,村民们把收获的小麦命名为 “希望麦”,象征着老扬带来的希望,也象征着人类文明的延续。

屏幕上的倒计时,终于归了零。红色的数字变成了黑色的 “ENd”,像电影结束时的画面,却让指挥中心里的人更加紧张。

每个人都屏住了呼吸,心脏在胸腔里剧烈地跳动,等待着接下来可能发生的一切。

所有人都紧紧盯着屏幕,等着天塌下来、海水掀起来的末日场景 —— 毕竟这是人类第一次进行跨亿年的时空传送,谁也不知道会引发什么后果。

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时空扭曲可能会导致引力异常,引发地震、海啸,甚至改变地球的轨道,给人类带来灭顶之灾。

科学家们之前也曾模拟过类似的场景,结果显示时空传送可能会对地球的引力场造成短暂的干扰,导致局部地区出现地震和海啸。

可结果却出人意料,什么异常都没有发生。没有地震,没有海啸,连窗外的风声都依旧平缓,树叶在风中轻轻摇曳,鸟儿在枝头欢快地歌唱,仿佛刚才的一切只是一场幻觉。

倒是全球的 12 个深海节点 ——

每个都是直径 10 米的钛合金装置,之前主要用于监测深海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分布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关键海域,还有基地的多面体装置,突然爆发出强烈的光芒,

幽蓝色中掺着金色,亮度达到了 10 万坎德拉,相当于正午太阳的亮度,晃得人睁不开眼,指挥中心的工作人员不得不戴上防强光眼镜,才能勉强看清屏幕上的数据。

这股光没有向外扩散,反而往回收缩,形成了一个直径 100 公里的巨大漩涡,像宇宙中的黑洞,把节点、周围的海水,甚至连附近的时空,都往里面拽。

监测仪上显示的数据表明,被卷入的海水体积达到了 2230 立方千米。这个体积有多庞大?

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湖,容积约 743 立方千米,2230 立方千米的海水,相当于把三个青海湖都卷了进去,足以填满一个小型海洋盆地。